现在很多人为婚育问题焦虑。比如,一些人不想结婚老是被催婚;一些人想结婚但面临高昂成本;一些人跟意中人结了婚却发现并不幸福;一些人愿意结婚但不想要孩子;一些人想有个孩子但并不想结婚……这些情况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压力和困扰。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80年前所写的《生育制度》这本书,就把这些问题的根源给说清楚了。这本书讲透了结婚、生育和婚姻生活的本质。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先生的观点毫不过时。
生育制度
费孝通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果麦文化 2025-6
每个人都是“族群”的一员。“族群”最大的诉求就是“香火”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需要一套制度来规范个体的生育。所以生育制度,它的出发点不是让你获得一个理想的爱人、一个美满的婚姻,而是让你完成“延续香火”的“任务”,这是族群或者社会的最大利益。为了这个最大利益,这套生育制度会强制个体结婚、生子。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说辞本身并没有道理可言,但经过长期的灌输它就成了 “真理”。服从了这些“真理”,你在族群才是一个“正常人”。
那你可能会说,既然生孩子是目的,我直接找个人一起生孩子就行了,为啥还要花一大笔钱结婚呢,为啥还要走一套复杂的程序,比如还要定亲、送彩礼、买房、办婚礼、宴请亲朋,为啥要搞的这么高调呢?为啥要跟另一个人绑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呢?我们看看这本书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
绝大多数动物,一出生就具有谋生技能,但人类从出生到自食其力,需要经过漫长的抚养和教育。在生产力低下的前现代社会,单亲家庭孩子的存活、长大的概率,显然会小于双亲家庭的孩子。一个孩子从一对成年男女那里同时获得教育和抚养,更能获得生存的技能。因此,人类进化出一套制度,强行把一对成年男女捆绑在一起,共同养育孩子。这个捆绑,就是结婚,而且要大操大办举行仪式地结婚。这种高调,是为了规范成年人的性行为,宣示结了婚的俩人,不能与外人发生性关系。这背后的原因是,性行为对于原有的社会关系具有瓦解作用,两个人一旦发生了最亲密的关系,他们原有的关系就难以存在了。这对于族群的秩序是有害的。所以,一个单位往往是反对甚至禁止同事之间婚恋的。同样,古代的皇帝自己后宫无数,他们还是会用法律惩罚老百姓的婚外性行为。
那么我们就明白了,这套进化而来的生育制度,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强制男女共同养育孩子,且不能再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目的是让族群延续和稳定。这套制度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前现代社会。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它的强制性越来越失效了。一些从前的道德约束也在瓦解。比如离婚在过去被看作不光彩的事,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道德压力了。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分工发达了,小孩儿的教育已经社会化了,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些机构已经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功能了。
最后我们再探讨一个可能让人扎心的话题。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婚姻是很难让人满意,或者说婚姻不让人满意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两个人之间,悲欢都是不能真正相通的,都是不能完全相互理解的,存在观念、知识、经验的差异。所以哲学家说“他人即地狱”。哲学家还说“人就像刺猬,靠近就会互相刺痛”。所以,被捆绑为夫妻的人,初衷是抱团取暖,但必然会让对方不舒服。但即便不舒服,他们往往也会忍受下去,一直等到孩子成年。所以高考结束后往往会出现离婚高峰。最近我看到有报道说,今年高考后两周内,北京、武汉、合肥等地,离婚预约量增加了3倍。
总之,婚育造成的困扰或痛苦,是婚育制度造成的,是个体为了族群、社会的秩序和利益而付出的代价。这个婚育制度,是落后生产力的产物。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个体日益独立、社会分工日益完善,单亲家庭的孩子照样能够获得完整的生存技能。那么,这个延续了很久的婚育制度,很可能会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