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这位英国学者谈“一带一路”,为何值得一听
创始人
2025-09-25 04:01:12
0

新华社伦敦9月24日电 记者手记丨这位英国学者谈“一带一路”,为何值得一听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位于英国西北部兰卡斯特的兰卡斯特大学,今年第五次主办“一带一路”倡议跨学科会议。23日上午,记者走进气氛热烈的会议现场,立刻被首位主旨发言嘉宾贾尔斯·莫汉所吸引。

莫汉是英国开放大学教授,深耕国际发展学领域多年,目前主持由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的项目“重新定位发展:中国在欧洲基础设施投资的动力和影响”。欧洲研究理事会由欧盟设立,是欧洲顶尖的前沿研究资助机构。

莫汉一开场就点破核心问题:如今地缘政治研究热度高涨,西方不少分析人士总是从地缘政治角度追问“中资项目的目的是什么”,却极少关注这些项目对落地地区的实际价值。

“要从项目层面分析合作关系如何展开,思考如何通过这些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非陷入零和博弈。”密集的案例分析与严谨的实证研究,展现出莫汉扎实的学术功底。

会后,他告诉记者,自己曾长期研究非洲发展。本世纪初在非洲做田野调查时,就发现当地的中国人日渐增多,还出现了不少中国餐馆。经了解,原来是中国企业前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他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中国项目对非洲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他的研究课题又延伸至“一带一路”研究,尤其是在欧洲的合作项目。

通过多年实地调研,莫汉发现,中国对外合作项目中既有大型国企主导的工程,也有大量民营企业的创业项目。将中企在海外的活动简单归结为“政府+国企”主导,进而用“政治目的”视角审视,既不准确,还会错失互利共赢的机会。“无论欧洲还是非洲,都在努力以良性方式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他强调,这一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正在搭建跨越空间的走廊与关系网络。

莫汉兴致颇浓地分享了他关注到的中企海外布局变化:其一,部分中企开始在欧洲本地设厂,既为当地创造就业,也将生产直接融入欧洲供应链。同时,通过企业并购熟悉欧洲能源市场规则,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有效化解部分争议。

其二,越来越多中企正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在英国曼彻斯特,中企深耕多年,推动成立了曼彻斯特中国论坛。从技术合作到学生交流,从足球文化到项目投资,曼彻斯特与中国企业建立起了长期信任关系。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企赞助当地足球队,积极参与社区互动,与当地人一起过希腊节日和中国节日。“人的主动融入最关键。”莫汉说,“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要先懂当地文化,再谈合作。”

演讲结束后,有听众问莫汉:英国等西方国家对接受外来投资更加谨慎,是真的存在“国家安全”风险,还是源于自身信心不足?

莫汉的回答毫不含糊。他先以非洲为例:多年来,西方大国用各种话术将自身行为包装成“造福民生”,而当中国进入非洲市场,西方就抛出“债务陷阱”论调,编造“西方救非洲、中国掠非洲”的叙事,其本质是通过丑化中国来美化美英等西方国家。

接着,他直指西方频繁鼓吹的“国家安全议程”,实为借安全之名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国家层面的精英在智库等场合谈论‘安全挑战’,宣称‘中资是威胁’,但对地方民众来说,真正的威胁是失业和经济衰退。所以我们必须追问:风险到底来自哪里?”莫汉说。

关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热点议题,莫汉说,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已处于领先地位,欧洲若想实现绿色转型、达成气候目标,根本绕不开中国。“之前他们喊着‘要摆脱中国’,”莫汉摆了摆手,笑着说,“后来才发现根本做不到,最终还是要回到合作的轨道上。”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我们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我们,未来的关系会更务实。’”莫汉说。

在时常充斥偏见的西方舆论场中,莫汉这种基于实证、关注实效的观点,无疑值得每个人仔细聆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筑梦中...  铭记历史,践行“三严三实”,为党的监狱事业奉献青春,争做新时期忠于党的监狱人民警察。6月30日至7...
最新或2023(历届)筑梦中国...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6月30日每天播出1集《筑梦中国》历史文献纪录片,一共七集,通过观看影片,感...
筑梦中国观后感1500字 筑梦... 《筑梦中国》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范文一:筑梦中国观后感800字  最新或2023(历届)7月3日下午我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在...
最新或2023(历届)筑梦中国...  【第1篇】《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在认真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