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档明星远行真人秀引发网友热议。其中,一位艺人在节目中保温杯不离手,即便在六月的非洲也身着秋衣,还担心劲歌热舞“消耗心血”,诸多片段令不少观众直呼“仿佛看到了办公室里的养生达人”。
然而,如此细致的养生方式,却似乎并未换来理想的健康状态,反而引发大众对其“无效养生”的质疑。养生还分有效和无效?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达人”随处可见。他们热衷于各种养生之道,有人一天一杯网红“祛湿茶”,将保健品当饭吃,也有人执着于三伏天晒背。可现实却很骨感,有的人越养越“虚”,莫非养生无效?
对此,养生可不背锅,实则是方法用错。所谓无效养生,往往披着“传统”“网红”“科学”等外衣,本质却是违背身体节律、忽视个体差异的行为。那到底什么才是有效养生?
养生也有“黄金标准”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是中医学的文化特色之一,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行为。这也体现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开篇就提出了养生的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可谓是有效养生的“黄金标准”。
法于阴阳
法于阴阳就是让人体内在与自然的阴阳变化之道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包括我们与自然环境要和谐,与社会环境要和睦,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要和乐,生活节奏要动静结合,自身的精神情绪和身体也要调和。
只有注重了整体调和,顺应了自然规律,保持情志和悦,方能气血平和,百病不生。
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就是指正确使用各种养生方法,无外乎“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饮食:注意饮食调养是养生抗衰的主要途径,方法就是饮食定时定量,食不可过饱,亦不可忍饥。食物种类与调和要合理,多吃五谷杂粮,少进肥甘油腻之品。
食物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的特性。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寒凉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食物的味不仅具有口味感觉,也具备一定药物性质的特点,如食物中有辛味的葱、姜就具有发散表证寒邪的作用;甘味的红枣、山药具有健脾、和胃、养中的作用;酸味的乌梅、木瓜具有收敛生津、养筋的作用;苦味的苦瓜、茶叶具有清热、凉血、降火的作用;咸味的甲鱼具有软坚、化痰、散结的作用。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通过合理饮食,便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起居:《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入睡时间为23点15分,仅39.1%的成年人在23点前入睡,近半数(48.5%)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
对于现代人来说,熬夜似乎已成常态,而不同于因压力、焦虑造成的被动失眠,越来越多人选择主动失眠。
《庄子》中提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其实,人身体中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的活动,人没有阳气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阳气在身体里的运行随着太阳的升落而变化,白天阳气在体表,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到了晚上,阳气收敛,人体也应该休息,不应再扰动阳气,如果违反了阳气的运动规律,身体的正气就会逐渐虚弱,容易遭受邪气的侵扰而引发各种疾病。
除了要符合一日的作息,还要顺应四季的规律,那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违背了这样的规律,也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在春夏要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到秋冬要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
眼下天气转凉,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以诱发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入秋后燥令当时,天气逐渐干燥,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
入秋后要特别注意情绪调适,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遇到伤感之事应主动排解,起居上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气凉爽后建议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最重要的是,记住不妄作劳,就是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保持身心健康。
辨清体质,顺应自然规律
当然,具体针对个人的养生方法最终还是要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进行。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发布,将体质总结归纳为平和体质和八种亚健康体质,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具体来说——
气虚体质易感疲乏、气短、出汗,建议食宜益气健脾,起居勿过劳,运动宜柔缓,情绪应乐观。
阳虚体质易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建议食要温阳忌寒凉,起居要保暖,运动要避风寒。
阴虚体质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喜冷饮,建议食宜滋润,起居忌熬夜,运动勿太过。
痰湿体质油脂较多,多汗且黏,饮食宜清淡,环境忌潮湿,运动宜渐进。
湿热体质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建议饮食忌滋腻,环境避湿热,运动可大量。
血瘀体质面色晦暗,色素沉着,建议食宜行气活血,起居勿安逸,运动促血行。
气郁体质忧郁脆弱,敏感多疑,食宜疏肝理气,起居宜动不宜静,宜参加群体运动。
特禀质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食宜益气固表,起居避免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
现代生活毕竟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然而辨清体质,顺应自然规律,仍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正确看待养生,拥有一双辨别“无效养生”的眼睛,便能树立良好的心态,找到自己的健康节拍。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中医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