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当东风-61洲际导弹在阅兵式上揭开神秘面纱时,全球军事专家都为之震撼。这款中国最新型战略武器拥有令人惊叹的性能:最大射程突破1.8万公里,可搭载6-10枚分导式核弹头,末端突防速度高达20倍音速。更令人称奇的是,它能在公路和铁路上灵活机动,从展开到发射仅需3-5分钟。
面对如此先进的导弹,不少人产生疑问:既然有了东风-61,为何还要继续发展DF-31BJ这样的井基导弹?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暗藏着中国核战略的深层考量。
DF-31BJ作为东风-31家族的最新成员,绝非过时产品。要知道,东风-31系列是中国第二代战略导弹的开山之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服役使用。与早期的液体燃料东风-5相比,它在体积控制、打击精度和生存能力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军事专家邵永灵分析认为,型号中的J可能暗示着更强的机动性或其他创新发射方式,说明它并非单纯的固定井基导弹。
那么,为何要同时发展东风-61和DF-31BJ?关键在于优势互补和生存能力的考量。一个完善的核威慑体系需要多种平台协同配合,就像一支交响乐团需要不同乐器才能奏出完美乐章。东风-61虽然性能卓越,但单枚造价高达8000万美元,组建一个导弹旅的总投入超过20亿美元。如此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现有型号。
固定发射井看似传统,却有着独特优势。首先,井基导弹反应速度通常比机动发射系统更快,打击精度也更高。以东风-5C为例,这款液体燃料导弹虽然采用井基发射,但射程可能达到惊人的2万公里,真正实现全球覆盖。通过技术升级,它已克服了液体燃料导弹反应慢的缺点,在载荷和射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国火箭军正在打造的是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核威慑体系。从陆基的东风-61、DF-31BJ、东风-5C,到海基的巨浪-3,再到空基的惊雷-1,共同构成了中国首次展示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每种武器都有其独特使命:东风-61负责远程突防,DF-31系列强调机动生存,东风-5C则凭借超强载荷担纲压轴角色。这种多层次的配置,确保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应对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力量的发展思路与美俄等核大国不谋而合。美国至今仍保留着民兵-3井基导弹,俄罗斯也同时装备着多种发射方式的战略武器。这种多元化配置并非技术落后,而是战略成熟的体现。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地理位置更需要多样化的打击手段。美国反导系统主要针对北极方向,而东风-5C的超远射程使其能够选择南半球突防路线,让对手防不胜防。这种路径的灵活选择,极大提升了中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威慑效果。
东风-61的亮相和DF-31BJ的持续改进,展现了中国核战略的智慧:不盲目追求数量优势,而是通过质量提升和体系优化,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威慑力量。这背后蕴含的,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战略稳定的坚定决心和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