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社交媒体是否也曾被“躺平”二字刷屏?
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齿轮下,一种无声的情绪在年轻人中蔓延——或是主动选择退出过度竞争,寻求低欲望的生活;或是在“内卷”的洪流中感到疲惫不堪,渴望喘息的间隙。
我们似乎集体陷入了一场关于人生方向的迷思:是跟随大流,追逐被定义的成功,还是坚守自我,哪怕意味着某种程度的退出?
这背后,是对个体价值与幸福的深刻困惑。
来源:《舍得智慧人物》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的1931年,有一位作家,用他的人生和作品,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却振聋发聩的答案。他并非枯坐书斋的哲人,而是一名真实的飞行员,在浩瀚的夜空中,用生命丈量着世界的边界。 他就是《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
在他的成名杰作《夜航》中,他借角色之口道出了一个看似“反潮流”的真理:“ 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 这句话,仿佛一道强光,刺穿了当下的迷茫。它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 当我们谈论自由时,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逃避重负的轻松,还是选择肩负起自己真正所爱的重量?
以下内容节选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徳
为《夜航》所写的序言
对航空公司而言,要和其他交通工具竞争,那比的就是速度。正如这本书中令人钦佩的领导者利维埃解释的那样:“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我们白天对比铁路和轮船所取得的优势,在夜里又输回去了。”这项夜间服务,开始饱受非议,后来被接受了,虽然在最初一系列冒险试验后变得切实可行,但就在本书写作之时,还是充满未知之数;航空飞行这一路本身就充满风险和意外,如今还要加上黑夜的神秘诡谲。尽管风险仍然很大,但我还得赶紧说,它们会一天天减少,每一次新的航行都会让下一次航行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安全。但是,航空事业就像拓荒一样,也有一个英雄的创始期,《夜航》为我们描绘了其中一位航空事业开拓者的悲歌,自然就有了一种史诗般的调子。
我喜欢圣艾克絮佩里的第一本书,但更喜欢这一本。在《南线邮航》中,飞行员的回忆细腻准确、扣人心弦,交织着一段情感故事,拉近了主人公和我们的距离。那么柔情似水,啊!让我们感到他的真实,人性的脆弱。《夜航》的主人公,显然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升华到了超人的精神境界。我认为,这部惊心动魄的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人的高尚情操。人的软弱、自暴自弃、衰败,我们已经看得太多,今天的文学太擅长揭露它们了;但靠坚强的意志超越自我,这恰恰是特别需要有人向我们展示的。
在我看来,比起飞行员的形象,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上司利维埃。他本人不行动:他促使别人行动,把他的道德标准灌输给飞行员,要求他们尽力而为,敦促他们建功立业。他铁面无私的决定容不得软弱,再小的疏漏都要受到惩罚。他的严厉乍一看显得不近人情,过分苛刻。但他的态度是针对工作中的瑕疵而完全不是针对人的,利维埃的用意是要锤炼人。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满满的钦佩之情。我尤其感激作者阐明了这个充满悖论的真理,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心理价值: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这本小说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满腔热忱、全心全意奉献给该做的事,投入到这项充满危险的任务中,只有任务完成了,他们才会找到幸福的休憩。人们还可以看到,利维埃绝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再没有比他接待失踪者妻子的那段描述更令人动容的了),他给他手下的飞行员下达命令时所需要的勇气绝不比飞行员执行这些命令时所要付出的勇气少。
“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只要同情别人就行。我从不同情,就算有也藏在心里……有时,我也惊讶于自己的能力。”他还说:“关爱听命于您的手下。但不要告诉他们。”
这也因为支配利维埃的是责任感;“隐约感觉到一种比爱更伟大的责任”。但愿人不要去追求个人自身的目的,而去服从并献身于主宰和依赖他的事业。我喜欢在这里再看到这份“隐约的责任感”,让我的普罗米修斯不合常理地说出:“我不爱人,我爱的是人内心的挣扎。”这是一切英雄主义的源泉:“我们在行动时,”利维埃想,“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宝贵……但它是什么呢?”他又说:“或许还有其他东西需要拯救,一些更持久的东西;或许利维埃是为了拯救人更持久的品质而工作。”对此我们毋庸置疑。
化学家们让我们预感到未来战争的恐怖,男子汉气概或许再无用武之地,英雄主义的传统便会在军队里消亡,在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在航空事业中我们能看到勇气得到最令人赞叹、最有益的施展吗?原本可能被视为鲁莽的举动,若是出于服务的需求就另当别论了。飞行员不断地拿自己的生命冒险,自然有权嘲笑我们平时对“勇气”的看法。请圣艾克絮佩里允许我引用他的一封旧信;这封信要回溯到他飞越毛里塔尼亚、负责卡萨布兰卡-达喀尔航线的那个时期: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这几个月工作太多了:寻找失踪的同志,抢修掉在抵抗区的飞机,给达喀尔送了几趟邮包。
我刚立了一个小功:为了救一架飞机,我同十一个摩尔人和一名机械师度过了两天两夜。状况频出、危机四伏。我是第一次听到子弹从我头顶呼啸而过。我终于知道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是什么样子了:我比摩尔人镇定得多。而且我也明白了以前始终让我感到惊讶的事,就是柏拉图(或是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把勇气排在各种德行之后。这勇气也不是什么美好的情操,只不过是一点儿狂热、一点儿虚荣、十分顽固以及一种庸俗的体育乐趣合成的罢了。特别是与勇气无关的体力上的亢奋。双臂交叉放在敞开的衬衣前,畅快地呼吸,是很惬意。这事要是发生在夜里,就会掺杂了一种做了天大蠢事的感觉。我再也不会去欣赏一个仅仅只是勇敢的人。
我可以引用坎东(尽管我一直不太同意他的观点)书中的一句格言来作为我引的这段话的题铭:“要把勇敢和爱一样藏在心里”;或者更精彩的是:“勇士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事迹,就像老实人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施舍。他们不露痕迹或婉言推说不是。”
圣艾克絮佩里在书中所讲述的,都是他“知根知底”的东西。他常身陷险境,他的亲身经历赋予了他的书一种真实、不可模仿的韵味。我们有过大量战争或幻想冒险小说,有时候作者编得头头是道,但真正的冒险家或战士读了只会觉得好笑。这个故事除了我非常欣赏的文学价值以外,还有一种史料的价值,这两种品质那么出人意料地融为一体,赋予《夜航》非同凡响的重要地位。
“
内容简介
航空事业开拓初期的南美洲,航空公司经理利维埃力排众议推行夜间航线。飞行员法比安在暴风雨中执行邮运任务时遭遇极端天气,尽管利维埃在地面全力指挥,法比安仍未能逃脱黑夜的吞噬。小说通过地上与天上的双线叙事,展现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坚韧:利维埃以近乎冷酷的信念推动事业,法比安则在生死边缘诠释责任与勇气。
书中既有惊心动魄的空中搏斗,也有对人性、牺牲与使命的深刻探讨。纪德在序言中盛赞其“史诗般的调子”,称其为“关于人的高尚情操”的礼赞。黄荭老师的译后记揭示了全书的创作背景,圣埃克絮佩里以亲身飞行经历为蓝本,将夜的美与危险、爱的温柔与事业的壮烈交织成诗。这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曲献给人类开拓精神的挽歌,追问“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究竟为何。
“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1900年6月29日-1944年7月31日
法国作家、飞行员。他一生挚爱冒险与自由,身兼法国最早一代飞行员与作家两份职业。一面为国家开拓了多条重要航线,一面用小王子与玫瑰俘获了全世界读者的心。他在暗夜中守候黎明,在风暴和乱云间寻找中途站,他不是描写飞行的第一人,却第一次以俯瞰的视角探索文明与人生的真谛。
译者: 黄荭
1973年生,浙江乐清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著作:《经过》《闲来翻书》《一种文学生活》《杜拉斯的小音乐》等。
译作:《萨冈之恋》《解读杜拉斯》《波伏娃回忆录:岁月的力量》等。
“
编辑推荐
《小王子》作者揭秘法国初代飞行员用生命探索航线的伟大历程
南大法语系教授黄荭倾情译作,豆瓣9.1高分好评
获得获得法国文学桂冠——费米娜奖
诺贝尔奖得主纪德倾情作序
圣埃克絮佩里用飞行员的双眼,将夜航升华为存在主义寓言:在虚无的宇宙中,人如何以行动定义自身?黄荭的译文如散文诗,既有“灯光如萤火虫闪烁”的静谧,也有“金属机身震颤如血肉”的张力。纪德称其“史料与文学价值并存”,因它既记录航空拓荒史,又叩问文明的意义。若热爱加缪的荒诞与海明威的冷硬,这部融合哲思与冒险的经典,必将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