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梨園雜志"
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 精彩消息不再错过
几十年来大多数的人都说是老生应该演大轴子,不但看戏的人这样说法,就是戏界中的人也多是这种见解。其实这种论调不但短视,而且外行。议论这件事情必须由最初谈起,但说来话太长,兹只极简单的说几句。
在宋元两朝都是杂剧,每本不过四折,当然是一日演完,无所谓大轴子,一直到明朝初年尚是如此。在明初传奇已经开始,自明朝中叶起便已盛行,传奇较长,但也是一日演完,或连演二日,多至四日,此时传奇已分了上下卷,是每日演一卷,一直到清朝乾隆以前尚是如此。例如李笠翁的《十种曲》、以及洪稗畦的《长生殿》、孔云亭的《桃花扇》等等,都是如此。亦无所谓大轴子,这种演戏的情形见于各种笔记的亦很多,所以彼时刊印的戏剧不是专集就是丛刊,也都是整本的,例如《元曲选》、《杂剧新编》、《名人杂剧》、《六十种曲》等等都是如此。
到了乾隆年间,戏界有一般脑筋灵敏的人特出主意,由各种专集之中,把精彩的选一二出,在台上凑到一起演唱,例如彼时刊印的《醉怡情》、《怡春锦》、《缀白裘》等等,都是章出,这外号叫作酱汁鱼中段。
言慧珠、俞振飞之《长生殿·小宴》
在那个时候,观众都看惯了整本的了,哪一出戏的前前后后是怎么回事,他们都知道,偶尔把各种的精华单摘出来合唱,当然都是非常的欢迎的,所以号召力极大。这种风气一直传到了清朝末年尚未大改。
不过这里面可以分两个时期。
一是昆、弋腔的时期,昆腔之中绝对没有老生、青衣,它的所谓末、正末、生、正生都是小生;它的所谓旦或正旦都是闺门旦,既非青衣,又非花旦,所以每日所演者,大多数都是小生、闺门旦之戏,并没有老生戏。间有《弹词》之类的戏,也是老外演之,且非戏中之正脚。这些单出的戏因为情节简单,都不能演大轴,所以大轴子永远是武戏。从前北京的竹枝词,有“大轴一开便套车,车前载得一枝花”即是咏此,盖大轴一上则许多人就都走了。
二是梆子、皮簧时期,这两种虽早已很风行,但极盛时期则在咸丰以后,梆子班的洒金红、老元红(郭宝臣尚是小元红)、小茶壶等等,皮簧班有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等,便都是老生演大轴了,然彼时末一出戏,大多数还是武戏,比方程长庚恒演《昭关》、《弹词》这些戏,但是向来演倒第二,且其他脚色演大轴子之时也很多,此节在后边详谈之。
郑传鉴之《弹词》
以上所说大轴子是怎么个意思呢?恐怕还有人不明了它的来源和它的意义,下边先把这一层详细地谈一谈,再谈各脚演在轴子之实事。
大轴子这个名词在戏中的意义,是最末一出戏,这差不多是人人知道的,可是末一出戏,为什么叫大轴子,知道的人恐怕就很少了。我从前问过许多戏界的老辈,也都没有正确的解释,后经考查了十几年,找了许多证据,才知道它是长戏的意思。
长戏为什么叫“大轴子”呢?轴字的原意,自然是车上贯轮之木,所谓车轴、地轴等等都是此意,但读平声,又引伸之,凡圆物都可曰轴,则读去声了。例如字画一卷曰一轴,北方从前几吊钱捆成一捆,亦日一轴,俗名曰钱轴,如此种类甚多,不必尽举。
从前戏界所藏剧本,除整本传奇等装钉成册外,其余则往往用川连纸抄写,一张不够,再粘一张,或多张,抄完卷成一卷,所以即名轴子。现在的名丑老宿萧长华所藏的本子,我借过多次,是这样卷法,又因长戏之卷比其他较粗,故名大轴。
这个名词实始自雍、乾年间,且始自昆腔班,因彼时摘演单折之风已盛,而明朝的传奇中最精彩的各折又多是生旦戏(小生闺门旦),例如《藏舟》、《琴挑》、《游园》等等都是如此,则它演末一戏极不合适,因将散戏时,观众行动必要喧哗,故必要演一较长之热闹戏,以便镇压喧声,且不至为喧声扰乱,此大轴子之所由来也。
韩世昌之《游园》
在乾、嘉以后,一直到光绪中叶以前,演戏的规矩大致如下,第一出为开场戏,宫中名曰开团场,此戏要热闹而微长,为的锣鼓喧天,使人在戏园外便听得见,以广招徕,微长者,乃候客之义;第二、三、四出便是单出,虽不甚好,然亦可观,因倘此三出大坏,则座客便许不满意而去;第五出稍长,也稍热闹,名曰中轴,亦有候客之意,因阔人捧脚之人,都是此后才到,且观客遇熟朋友,彼此寒喧或闲谈,也都在此时,这种情形有几种笔记如《两般秋雨庵》中都有记载,故戏不必好;此后之三出,乃最重要之戏,好脚及有名的相公都在此三出中露演,当然是谁最好,谁就演最后一出,所以从前好脚争戏码,都是争倒第二出,绝对没有争大轴子的;此后末一出,要热闹,要长,即名曰大轴子(宫里亦如此),以便送客,阔人便都先走了,至工商界人则多候看完,如此则门口亦不至太拥挤。以上情形可以说是风行了一百多年,迨咸丰以后梆子、皮簧盛行,情形稍改,然最初与昆腔尚无大差别,仍以武戏或长戏为大轴子,例如程长庚演《昭关》或《弹词》等戏,剧后边总还有一出武戏。
到光绪中叶以后,则好脚演大轴子之时便较多了,最初也是因为同治末年,国内承平,有些文人为好脚编了些本戏(此层当另论之),遂有此一变化,然演大轴者,固系好脚,但不一定是老生,在下边可以分析着来谈一谈,并举出几件实事来,作一个证明。
老生演大轴子这是大家公认为应该的,不必详谈,但昆腔中绝对没有老生这个名词,间有类似老生的,如《郑儋打子》等等,但都是配脚,而正脚乃是小生郑元和。到前清的传奇中才有这种情形,如《桃花扇》的杨文聪、《长生殿》的李龟年等等,然仍不能算是正脚,且在全本中亦非重要脚色,那么老生二字是由哪儿来的呢?最初是始自梆子腔,皮簧效之,遂为班中之主要脚色,弋腔亦然,同治以后的几十年又出了许多好的老生,当然演大轴子时较多,于是大家就认为老生应该演大轴子了。
武生演大轴子,此层亦为大家所承认,可是武生这个名词在昆腔中就不见,总之明朝的传奇中没有武脚,例如武生、武旦、武净、武丑等等都是没有的,遇有扮武人的时候,则便注明曰,生或旦戎装上,因彼时尚无重要开打的武戏也,所以至今《探庄》、《雅观楼》等戏仍以小生演之,《打虎》、《夜奔》、《夜巡》等戏从前亦是如此,乾隆之后慢慢才归武生。武生演的多是武戏,人多而热闹,所以更宜于演大轴子。
但是也分两种,一种是武戏所以演大轴子者,是因为热闹,宜于送客,故亦曰送客戏。一是武生本领可以演大轴子,如光绪年间之俞菊笙、杨月楼、黄月山、李春来、王金子等等都是常演大轴子的,他们所演开打的武戏,固然是末一出,不开打的单出戏也常在末一出演唱。
叶盛兰之《雅观楼》
花脸演大轴子,这种情形大概就有许多人不相信了,其实也是常有的,例如何桂山、张奎官、穆凤山、褚连奎、朱大麻子等脚都是花脸行,都常演大轴子。不过是无论何种脚演大轴子,必须有极好的技术或相当的本领,否则自是不可能的。现在谈一谈这几个人的艺术,大家就知道他们演大轴子就不算稀奇了。
何桂山,又名何九,民国四五年才去世,演花脸戏,往往演在程长庚的后边,尤其是《御果园》一戏,他去尉迟敬德,唱“数九寒天风不冷,连人带马汗淋淋,某家将马来整顿”等句时,不但腔调好听,其所做身段尤为美观。观众都说,因他身段做得合适好看,仿佛看着他身边真像冒热气的一样。
张奎官,小名傻奎,演花脸的戏,无论哪一出都可以演大轴子,且都可以叫座,他最出名的戏是《骆马湖》去李佩,在水中身段,左扑右涌,如同真在水中一样,非常之佳。观众都说,在台下看着仿佛真有许多水浪头在李佩身边绕转,他与张二奎合班,所以班名曰双奎班,足见其身份之高。
穆凤山,外号小穆,学傻奎,虽不及他先生,但也极能叫座,演八本《铡判官》,总是演大轴子,演此戏他去包公,穿黑蟒,每逢演此必把此件黑蟒亮在门口者,因从前永不预先发表戏目也。
褚连奎,为从前三庆班有名之花脸,与程长庚合演《二进宫》,人称难分优劣,且往往演在程长庚之后,尤其《白蟒台》一戏永远演大轴子,《鱼肠剑》、《刺王僚》一大段唱工乃褚连奎所创,金秀山学之,传到现在尚未大改,褚与程长庚合演,金与谭鑫培合演,都是《刺僚》一场,台下一人不走。
朱大麻子,亦系名净脚,演《珠帘寨》去李克用,勾大红脸,为其得意之作,永远演大轴子,自余三胜扮演后,谭鑫培宗之,一直到现在,净脚没有演的了。此外如钱宝丰、黄润甫(通称黄三)诸人也都长演大轴,尤其黄三之《丁甲山》更出名,净行至今宗之。
何桂山之判官
小生演大轴子。皮簧班中恒演大轴之小生,我所听说过及见过者,只有徐小香、桂官二人,但多是群戏,至单出戏虽亦有之,尚不多见。而梆子班中之王小旺,则恒以《折桂斧》(又名《打柴训弟》)、《走雪山》、《狄青借衣》等等单出演大轴。
小花脸演大轴子,最早者为杨鸣玉,通称杨三,最出名的是演《活捉》一戏,当阎婆惜唱“我泪沾襟”一段时,例有三个浪头,打头一个时,杨鸣玉两个眼珠往上翻一次,打第二个时,又翻一次,打第三个时,则两黑眼珠完全翻上去,只剩白眼珠矣,下场时为铁板桥的倒法。末场,阎婆惜用手巾将张三之魂提着上场,而杨用下颏挂于旦脚手绢之上,自己则走矮子,在台下看着真仿佛是由阎婆惜提上来的,提到台口要转三个圈,且转得极快,按杨本系高身材,于走矮子时带转三个圈,可谓极难,但这种情形既深合剧情,又饶美术思想,宜其演大轴子也。刘七本系梆子班出身,而皮簧唱得也很好,《小放牛》一戏最初即系他与十三旦排出来的,在梆子班挑过班,常以《白莲寺》、《拾金》、《鸨儿人院》、《丑表功》、《小磨房》、《逛灯》、《打灶》等戏演大轴子。
花旦演大轴子,这种情形从前在梆子班中可以时时见到,如光绪年间之李灵仙、丁剑云、崔松龄,号称三灵芝等等,都是常演末一戏。皮簧班中,光绪年间也有几人,如梅巧玲、方松龄、田桂凤等等都是。
梅巧玲为梅兰芳之祖父,成四喜班,自己挑班多年,演大轴子时极多,樊樊山诗“天子亲呼胖巧玲”者是也,王湘绮的日记中,对于他也很有几段记载。
方松龄,身段非常之婀娜,极能排戏,像《花田错》等戏都是他排出来的,后来皮簧班演的人绝少,近来又从梆子班翻回来,闻已有许多地方不及松龄所演的了。松龄搭嵩祝成班极能叫座,五十余岁,就留下胡子不演了,后因观客都想看他,所以永胜奎老板又用重资相约,松龄情不可却,乃去须又搭永胜奎班,后渐老,台上一笑,粉亦随落,然人缘仍很好。
田桂凤,号桐秋,乃光绪年间极有名的花旦,他就专学方松龄,极能叫座,光绪庚子前与谭鑫培多演倒第二出,然亦恒演大轴子,座客一人不走。
田桂凤、顾芷侬、刘赶三之《拾玉镯》
青衣演大轴子,最早的是胡喜禄,与张二奎、程长庚同时。光绪年间,有一首戏提调歌很风行,中有二句云“小香到,提调笑,喜禄病,提调跳”者是也。郑秀兰与梅巧玲同为四喜班,亦恒演大轴,但因收了几个好徒弟,自己就休息不演了。
以上所举都是宣统以前的事情,民国以后出了几位旦脚的人才,于是旦脚挑班之风甚盛,有许多人认为这是阴盛阳衰,其实不然。
总之,哪一种脚色里头有出类拔萃的人,他当然就可以演大轴子。民国之后,演大轴子者不只旦脚,净、丑、老旦等等都有,但有几位因有阔人捧场,自己一定想充好脚,永远要演大轴,好在赔多少钱也有人替他拿出来,像这样的演大轴子那与真正能演大轴子之脚不能相提并论了。好在民国以来演大轴子的那些脚色,无论真能演或假能演,大家都是知道的,此处不必再举名再谈论了。
(《齐如山文集》)
- 历史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