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某一天,安徽嘉山县城一家饭馆里,发生了一场隐秘的交易。一方是隐藏身份的新四军二师侦察员居长玉,一方是伪军队长陆建华。居长玉把五包“飞马”香烟推到陆建华面前,这可是新四军生产的紧俏货啊!陆建华立刻按约定拿出一套伪军军装作为交换。几天后,他竟偷出两把崭新的手枪交给居长玉,只为再换两条“飞马”。
一来二往,两人就混熟了。一次酒酣耳热之际,陆建华不经意说出日伪军30多人次日要到盱眙龙山方向抢粮的消息。居长玉连夜赶回师部汇报,第二天新四军在伏击战中全歼敌人。
部队自产的“飞马”香烟居然能用来换军火换情报,新四军是如何做到的?
新群烟草公司“飞马”烟标。图源:中国烟草博物馆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权切断了对新四军的后勤补给。与此同时,日军推行“以战养战”策略,大量发行伪币掠夺物资,同时实施“清乡”政策,在根据地周围设立层层封锁线。食盐、药品、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被严控,就连香烟都成了“战略物资”。
根据地遭到了敌人残酷的“经济绞杀”,部队的生存十分艰难,每人一天仅有1斤粮、3钱油,有时连这个标准也达不到。敌人企图通过经济封锁拖垮根据地,这个局必须破!
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率领二师师部驻扎在盱眙黄花塘。有次,张云逸召集干部开会,会场烟雾缭绕,但张云逸很清楚,大家抽的所谓“香烟”,大多是用树叶或者豆叶卷的,基本没烟丝。即使这样,会后还有战士捡烟屁股抽。张云逸深受触动,找来供给部部长胡弼亮说:“咱们要关心干部战士的生活问题,吃的、穿的、用的都得关心解决,能不能办个烟厂,解决战士们的抽烟问题?”
胡弼亮嘴上答应了,心里却打了鼓,办烟厂设备、原料、技术人员从哪来?直到二师打下天长县铜城镇,事情才有了转机。
铜城有“小扬州”的美称。这里大户人家多,水陆交通便捷而且较为隐蔽,攻下铜城后,张云逸考虑把这里建成我军的后勤保障基地,便派胡弼亮去实地考察。胡弼亮无意中了解到,有几户商人曾合伙办了个“群众烟厂”,由于国民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搞得烟厂已经濒临倒闭。部队派人去了解情况时,烟厂老板正盼有人来救急,双方一拍即合,合股经营!很快,“新群烟草公司”成立了,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新四军二师“跨界创业”办烟厂。
没经费?张云逸特批42元淮南币作为启动资金。在当时,这笔钱可以买头大肥猪,这就是“一口大肥猪变个大烟厂”笑谈的来历。
张云逸(右)与陈毅合影
没原料?烟厂组成骡马运输队,穿越津浦铁路封锁线,到定远朱家湾一带采购优质烟叶。从运烟草到运物资,竟打通了一条秘密运输线。
没设备?从上海买切丝机、卷烟机,还特聘上海的卷烟师傅来打工,在美英大烟厂的配方基础上调制出优质香烟。
没品牌?陈毅取名“飞马”,象征着革命的发展如骏马飞腾,也寓意一举突破经济封锁。
1943年,烟厂正式投产,每天可生产“飞马”香烟600多条,不仅满足自用,还能外销,获取稳定的经济收入。但仅在根据地畅销可不够,陈毅要求“飞马”香烟要飞进南京、上海,飞进国统区、敌占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如何突破封锁卖到敌占区?战士们想了个“神操作”:偷梁换柱。他们从上海精印了大批“大英牌”香烟空盒,然后装上“飞马”香烟运出去。和洋品牌相比,“飞马”烟丝和配方一点不差,但价格实惠得多,很快便成为紧俏货,就连远在敌占区的烟商也冲破重重阻挠,赶来采购批发。
结果,在洋行林立的大上海,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和汪伪政权大本营南京,街头常有小贩兜售“飞马”香烟,他们经常会竖起四个指头,神秘地告诉顾客:“这是‘四爷’货真价实的‘飞马’!”
这里的“四爷”,指的正是新四军。
就这样,原本自给自足的“飞马”香烟,一不小心居然做大做强了!烟厂产量逐渐扩大,日产量竟高达8000条,平均每月上交军部30万元利润作为军费。
在后来的抗战岁月里,“飞马”香烟成了“硬通货”,它不仅能换来部队紧缺的牙膏、肥皂等日用品,还能换取武器、药品和情报。据《安徽烟草志》记载,在敌占区黑市,三条“飞马”就能换一剂盘尼西林(青霉素)。
除了创办新群烟草公司外,新四军二师还相继办起了被服厂、染布厂、毛巾厂等解决物资供应,这些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在淮南大地,不仅自足有余,而且能用于支援兄弟部队。1943年,太行根据地和晋冀鲁豫边区遭受严重灾荒,按照新四军军部要求,二师捐出1600万元作为救灾款。
就这样,新四军战士们用一根香烟点燃了对敌经济斗争的导火索。1943年陈毅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时,曾带了几条“飞马”香烟,后来毛主席抽过之后评价道:“‘飞马’为抗日战争服务,为根据地建设服务,可谓劳苦功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