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吉林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9月19日,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将盛大启幕,热度未展先燃,一票早已难求。
在这片被航空精神浸润的土地上,一座全新的精神地标——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已于城西巍然矗立。
在这里,将开启长春自2019年以来举办的第四届航展,也将是规模最大、体验最丰富的一届。
有人问,“吉林,为何如此想飞?”
从老航校的血脉传承,到“航空城”的雄心崛起,吉林人从未停止飞翔的脚步。
因为,
吉林这片黑土地,从来就不甘于平凡。
它的梦想,在天空。
01
薪火相传,铸就飞翔之“魂”
吉林,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发源地,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精神传承。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
研究用酒精代替航油(图源:空军航空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面对物资匮乏与敌机频繁空袭,老航校人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用简陋设备坚持飞行训练。他们在地面以航炮反击,利用早晚时段避开空袭,“打游击”式组织飞行,成为人民空军艰难起步的真实写照。
其间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马拉飞机”运送机身,更是成为艰苦奋斗的象征。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以王海、张积慧、刘玉堤等一级战斗英雄,李汉、邹炎等二级战斗英雄为代表的老航校学员,直面世界最强空中力量,创下辉煌战绩。
从这里起飞的,不仅是共和国的第一批鹰群,更包括一批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与领军者。
而那段岁月所熔铸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也是吉林航空事业最深的“根”与“魂”,早已深植于吉林的血脉之中,成为这片土地向往蓝天、矢志飞翔的精神原点与永不熄灭的薪火。
02
人才铸翼,积蓄飞翔之“力”
如今,人民空军早已告别昔日的“蹒跚起步”,以“羽翼丰满”之姿屹立于世界空中力量之林。
这份辉煌,与吉林深厚的航空底蕴血脉相连。
1949年3月,东北老航校从牡丹江迁至长春。学校的骨干力量陆续输送到全军7所航空学校及其他相关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空军的摇篮”。
空军航空大学赓续使命,坚守为强国强军梦想培育飞行英才的初心。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将老航校的奋斗精神深植教学科研,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军事航空人才。
从这里走出了“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以及“时代楷模”郝井文、航天员群体等一批英模代表。杨利伟、翟志刚、刘洋、王亚平等航天员从这里启航,奔赴苍穹。
在这片土壤上,吉林的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实现了从“飞行英才”到“航天菁英”的跨越。
而在更广阔的科研前沿,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为代表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则将这份航空航天的梦想延伸至星辰大海。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光机所数十年来致力于航天光学遥感、空间激光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研制“航天之眼”的高端科研人才。吉林大学等相关高校也持续为航天器设计、材料研发、控制工程等领域注入创新动力,让东北老航校的精神火炬在强军征程中愈发璀璨。
从蓝天到星空,吉林人将老航校精神融入教学科研,培养出一代代航空英才,为吉林的航空梦想提供了最核心的发动机和最坚实的翅膀,为产业源源不断地锻造和输送能“飞”起来的人才,为中国的航空梦、航天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吉林动能。
03
产业腾飞,夯实飞翔之“基”
今日吉林,已将融入血脉的老航校精神,淬炼为振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打造“航空城”等为代表的核心企业,持续推动高端航空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研发,成为带动全省航空产业聚链成群的“核心引擎”。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用“毫厘之功”打磨太空镜头;“吉林一号”卫星组成“吉林一号”星座,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吉林化纤,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让中国大飞机用上“吉林筋骨”。
与此同时,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的无人机、飞行器稳定吊舱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领域。
长光博翔创新研制全球首款双飞翼垂直起降无人机,长光宇航则专注航天复合材料领域,助力多项国家重大航天任务。
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中,长春市净月高新区建成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实现厘米级空域管理,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综合治理等创新场景应用,并发射“净月一号”“二号”卫星,加速构建“空天地一体”的智能低空运营网络。
从“一颗星”到“一张网”,从“一架无人机”到“一条产业链”,吉林以科技自主创新和全产业链布局,将几代人的航空梦想逐一转化为现实。
04
梦想绵延,涵养飞翔之“城”
秋日,长春再次成为航空梦想的焦点。
9月19日,在全新打造的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八一”“红鹰”飞行表演队重返蓝天,歼-20静态展示、轰炸机编队通场等重磅内容吸引了全国目光,展场正静候一场航空盛宴。
航展,对吉林有那么重要么?
答案,写在吉林的过去与未来之间。
从东北老航校的精神火种,到“共和国航空事业的摇篮”,航空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基因。而航空展,正是这种基因最为炽热的现代表达。
吉林的雄心,远不止于几天展会。
随着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的快速崛起和《长春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的出台,吉林省正系统性地将“航空流量”转化为“产业能量”。航空博览城不再只是每一年展会的举办地,更被打造成集展览、科普、文旅、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永不落幕的航空展”。其“一展、一园、一区”的功能布局,融合了会展经济、低空经济、高端制造与生态文旅,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更重要的是,航空展及其延伸出的航空文化,正从一场活动沉淀为一座城的气质。
从青少年航模教育到全民航天科普,从无人机物流配送到低空经济创新场景,航空不再是遥远的事业,而是可感可及的生活图景。它吸引人才回流,助推技术落地,赋能产业升级,为吉林省的振兴注入“飞行的力量”。
可以说,航展之于吉林,既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也是一个产业的支点,更是一张通向未来的名片。它让吉林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找准了方向、增强了底气、展现了担当。
吉林,凭着这股从历史吹向未来的劲风。
它,注定要飞。
这一次,吉林依然飞得坚定,飞得自信。
而它的天空,正变得比以往更加辽阔。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图片来源长春航空展订阅号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翺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