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事节目最近曝光的画面让军事圈炸了锅。歼-35A飞行员轻松打开机身侧面的一个隐藏舱盖,抽出一套折叠式登机梯,几秒钟就完成了登机准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装置,背后藏着中国战机设计的重大转型。
眼尖的军迷一眼就看出,这套系统跟美军F-35的设计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把登机梯藏在机身里,用的时候展开,不用了收回去。有网友开玩笑说:“鹰酱的毛不薅白不薅,最好给它薅秃了。”这种调侃背后,其实是中国军工几十年来的真实写照——摸着鹰酱过河,一步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回头看看历史,中国从美制武器身上学东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还记得1975年春节前,越南给中国送了一批战利品,里头有十多种美式装备。那时候咱们就拿到了“陶”式反坦克导弹、BLU-82燃料空气炸弹这些宝贝。后来咱们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能造出来,还真得感谢“陶”式导弹给的启发。
还有更早的例子。1967年在广西,解放军打下来两架美制F-4战斗机,上头挂着的AIM-7“麻雀”导弹成了咱们的研究对象。虽然第一次仿制没成功,搞出来的霹雳-4下了马,但后来通过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导弹(其实也是AIM-7的变种),最终搞定了霹雳-11导弹。
说到空军装备,八十年代中美那段“蜜月期”真是让咱们开了眼。美国的“黑鹰”直升机来了之后,咱们才发现直升机还能这么玩。它在西藏那些高海拔地区表现那么棒,得了“高原雄鹰”的美称。现在咱们的直-20能这么厉害,多少都有点“黑鹰”的影子。
1991年的海湾战争更是给咱们上了一课。美国佬用信息化作战把伊拉克打得找不着北,那会儿咱们才明白现代战争该怎么打。从此以后,解放军的思维彻底变了,开始盯着美军学,一步步朝着信息化作战靠拢。
说说这回歼-35A的登机梯吧。你可别小看这个设计,里头学问大着呢。首先它让战机出动速度快了不少,地勤人员不用再忙着搬梯子,飞行员自己就能搞定。估算下来,整个准备时间能缩短15%以上,战场上这几分钟可是能决定胜负的。
隐身性能也是个关键。外置梯子老是碰来碰去,容易把战机表面的隐身涂层磨坏了。内置梯子就没这问题,接触点都设计好了,能更好地保护隐身性能。还有在航母甲板上,空间那么紧张,省了外置梯子就能腾出更多地方,作业也更安全。
工艺水平真的让人服气。去年珠海航展的时候,好多专家还嚷嚷着歼-35没设计内置登机梯,因为根本找不到口盖的痕迹。现在真相大白——不是没有,是咱们的工艺太精细,口盖严丝合缝,肉眼根本看不出来。这种工艺水平不光看着漂亮,对隐身性能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重量问题曾经是个坎儿。咱们的战机设计以前真是“斤斤计较”,多一公斤重量都得琢磨半天。现在敢给战机加上这么个装置,说明发动机推力够了,不用再死抠重量了。这也看得出咱们空军越来越务实,一切朝着实战看齐。
全球看看,舰载机用内置登机梯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美国的F-35C、法国的“阵风-M”,还有俄罗斯的苏-33,都这么搞。咱们现役的歼-15没这个设计,主要是因为它参考的乌克兰T-10K原型机本来就没有。
歼-35作为咱们的新一代隐身舰载机,实力确实不俗。最大载弹量能到8吨,比美国的F-35C还多30%;作战半径有1200公里,能把第一岛链覆盖得死死的。还能同时干空战、反舰和电子战的活儿,它的双模式隐身设计特别考虑了海上环境,盐雾环境下隐身性能衰减能控制在15%以内。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军工这条路走得不容易。最开始是直接拿别人的东西来用,后来学会了借鉴改进,现在终于能自主创新。这个小登机梯看起来简单,却标志着中国战机设计从单纯追求性能参数,转向注重实战效能和人性化设计。
未来海空作战,胜负往往取决于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歼-35的这个小小登机梯,可能是提升整个航母战斗群作战效率的关键一环。当中国航母编队走向远洋,这种细节上的优势就会慢慢显现出来,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