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不少女性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咳嗽时突然漏尿、跑步时裤子被浸湿、大笑后不得不偷偷检查衣物……这些情况,很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在作祟。可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才会这样”,把它当成自然老化的结果,默默忍受。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揭开尿失禁的真相,同时聊聊铒激光这一物理治疗手段在其中的应用。
01
先明确:压力性尿失禁到底是什么?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在喷嚏、咳嗽、大笑、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外口溢出的疾病。从医学检查角度看,尿动力学检查会显示:膀胱充盈期测压时,腹压升高但没有逼尿肌收缩,却出现了不随意漏尿。
简单来说,我们的尿道就像“水龙头”,盆底肌、尿道周围支持结构(如耻骨尿道韧带)则是“阀门”。正常情况下,腹压增加时“阀门”能牢牢闭合;可当“阀门”受损(比如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下降),腹压一升高,尿液就会“失控漏出”。
临床中,尿失禁不只有压力性这一种类型,还包括急迫性尿失禁(突然尿急、来不及排尿就漏尿)、混合性尿失禁(同时有压力性和急迫性症状)、充盈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导致尿液溢出)等。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最常见的类型,但它绝非“老年专属”。
02
尿失禁≠老化:这些因素才是关键
很多人把尿失禁和“变老”画等号,可从指南中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病理机制来看,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化”只是其中之一,甚至不是核心原因。
01
看数据: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
并非老年人专利
中国成年女性SUI总体发病率为18.9%,50~5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28.2%),但年轻女性并非“免疫”——产后女性、肥胖女性中,也有不少人出现漏尿症状;
国际上,美国、英国、瑞典女性SUI发病率达31.8%,土耳其21.2%,韩国20.7%,均高于中国,且患者覆盖不同年龄段;
Meta分析提到,中国女性SUI患病率已达23.2%,农村地区(30.5%)高于城镇(21.5%),这与农村女性体力劳动多、产后康复意识弱等因素相关,而非单纯“老化”导致。
这些数据说明,尿失禁是女性群体的常见病,但年龄增长只是风险因素之一,不能简单归因于“老化”。
02
找病因:这些因素比“老化”
更易诱发漏尿
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分为“明确因素”和“可能因素”,多数与“老化”无关:
(1)明确危险因素:直接影响盆底和尿道功能
妊娠与分娩:这是女性SUI最核心的诱因。分娩时,胎儿对盆底肌的压迫、牵拉,可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如耻尾肌、耻骨尿道韧带)损伤;难产、产钳助产、多胎分娩会进一步增加风险。有研究显示,经阴道分娩的女性,SUI发病率比剖宫产高2~3倍。
肥胖:体重指数(BMI)≥30kg/m²的女性,SUI风险显著升高。肥胖会持续增加腹压,长期压迫盆底肌,导致其松弛;同时,脂肪堆积还会影响尿道周围组织的支撑力。
慢性腹压增高疾病:长期咳嗽(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便秘、长期抱重物等,会让腹压持续处于高位,逐渐“压垮”盆底肌,诱发漏尿。
年龄:虽然不是唯一原因,但年龄增长会带来生理变化——盆底肌弹性下降、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尿道黏膜萎缩、括约肌功能减弱,这些变化会“叠加”其他风险因素,让漏尿更易发生。
(2)可能危险因素:易被忽视的“隐形诱因”
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盆腔放疗,可能损伤盆底神经或支持结构;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影响血管供血,导致盆底肌缺血)、过量饮用咖啡因(刺激膀胱,加重尿频);
慢性疾病:糖尿病(影响神经功能,降低盆底肌控制能力)、认知障碍(影响排尿反射)等。
由此可见,即使是年轻女性,若有分娩损伤、肥胖、慢性咳嗽等问题,也可能患上尿失禁;而健康老年人若没有这些危险因素,未必会出现漏尿。将尿失禁等同于“老化现象”,只会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03
别硬忍!尿失禁可治,
铒激光物理治疗成新选择
很多女性因“不好意思说”“觉得忍忍就好”,长期承受漏尿的尴尬——不敢出门社交、不敢参加运动,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指南明确指出:压力性尿失禁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轻中度患者可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铒激光(Er:YAG激光)物理治疗就是近年来临床认可的有效手段之一。
01
先了解:铒激光如何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
激光治疗(包括铒激光、点阵CO₂激光)可用于改善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其原理是通过激光的热作用,刺激尿道周围及阴道黏膜下的胶原纤维再生、重塑,增强尿道黏膜的封闭功能和周围组织的支持力,从而提升尿道闭合压,减少漏尿。
相较于其他物理治疗(如低频电刺激),铒激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治疗过程无需开刀,每次治疗时间短(通常15~30分钟),治疗后不影响正常生活,适合对手术有顾虑或不便手术的轻中度患者。
02
分情况治疗:
不同严重程度,方案各不同
指南根据尿失禁的严重程度(主观症状+客观检查),给出了分级治疗建议:
(1)轻中度患者:非手术治疗为主,铒激光可作为优选
轻中度判断标准:轻度指咳嗽、喷嚏时漏尿,无需使用尿垫;中度指跑跳、快步行走时漏尿,需用尿垫。客观检查(1小时尿垫试验)显示,漏尿量2~10g为轻度,10~50g为中度。
治疗方案:
盆底肌训练(PFMT):即“凯格尔运动”,是一线基础治疗。通过主动收缩盆底肌(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肌肉,持续3~5秒,放松2~6秒),每天3组,每组15~30分钟,坚持3个月以上,可增强盆底肌力量,规范的PFMT的短期有效率达50%~75%。
铒激光治疗:适合轻中度患者,尤其是盆底肌训练效果不佳、或希望缩短治疗周期的人群。铒激光可通过刺激胶原再生改善症状,临床研究显示其能减少漏尿次数、降低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如局部轻微红肿)少见且短暂。
其他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减重、戒烟、减少咖啡因摄入、睡前2小时少喝水)、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伴发疾病;中医干预(如肾虚不固证用金匮肾气丸、中气下陷证用补中益气汤,配合针灸、艾灸),也能辅助改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2)重度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选择
若漏尿严重(轻微活动、平卧体位改变时就漏尿,1小时尿垫试验漏尿量≥50g),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手术治疗。指南推荐“尿道中段悬吊带术(MUS)”,这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术式,近期有效率达84%~90%,创伤小、恢复快(术后4~6周可恢复正常生活)。对于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还可同时进行脱垂修复术,避免漏尿加重。
03
提前预防:
从年轻时入手,降低患病风险
产后康复:产后42天至6个月是盆底肌修复的“黄金期”,可通过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减少产后漏尿风险;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少腹压对盆底肌的长期压迫;
避免腹压过高:预防慢性咳嗽、便秘,少提重物;
定期检查:中老年女性每年体检可增加“盆底功能评估”,早发现、早干预。
04
总结:别让“误解”耽误健康
尿失禁不是“老化的必然产物”,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它的发生与分娩、肥胖、慢性腹压增高、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轻中度患者可通过盆底肌训练、铒激光物理治疗等非手术方式改善,重度患者也能通过手术有效解决。
如果你正被漏尿困扰,别再“不好意思”或“默默忍受”,及时到妇科、泌尿外科或盆底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记住:健康没有“不好意思”,主动干预才能摆脱尴尬,重新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下一篇:如果感觉被冒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