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播种,9月收获。
2025年2月,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丘成桐院士带领团队走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就是这次调研,让他决定要在这里打造一座世界级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两个月后,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揭牌成立;
六个月后,科研场地完成装修改造,并在9月9日正式启动。
9月9日上午,由丘成桐院士发起,并由其胞弟、著名数学家丘成栋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的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迎来首批科研人员入驻。
▲从左至右依次为:朱华伟、李逸、薛其坤、丘成桐、卢煜明、罗智泉、郭健。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活动启动仪式上,丘成桐院士擘画蓝图,丘成栋教授则带来了最“硬核”的见面礼——介绍首批入驻的顶尖科研团队,并当场发布近期科研成果。这一幕,远比任何剪彩都更具力量。它宣告着,这艘4月才揭牌成立的“数学研究航母”,已经在全速航行。
▲丘成桐院士致辞。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从揭牌到正式启动运营的半年时间里,研究院已汇聚17位全球知名数学家,并在多领域取得成果。如此高规格、高效率的建设步伐,既表明了这艘“数学研究航母”已全速启航,也彰显出深圳以“速度与温度”支撑高端科研的强大动能。
研究院按照25%基础数学、50%应用数学、25%交叉转化的模式推动数学的产学研落地应用,立足数学本源,以构建学术高地的方式推动创新,为数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创新动力。
丘院士为何如此钟意
河套深圳园区?
“河套合作区能够有效连接香港、辐射全球,为研究院打造跨境协同的高水平教学与研究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在入驻仪式上,丘成桐院士一席话道出了选择河套的核心理由。
在数学研究院之前,河套深圳园区已经集聚合肥、广州等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以及IDEA研究院、量子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作为国际一流技术创新中心,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吸引着全球高端科研人才。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图源:图虫创意
依靠毗邻香港的优势,河套深圳园区拥有便利的人员、车辆跨境通关模式及特有的国际互联网访问机制,同时,海关总署印发《海关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若干措施》,为科研物资提供绿色通关,打通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截止2025年7月底,累计1500名科研人员、超100家园区科研机构可经河套“一号通道”实现深港两地便利通行。顶尖学者可以充分利用深港两地实验室、超算中心等多元化创新载体,对接前沿科技和实际场景,聚焦理论和技术突破,加速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化,
真正做到“有效连接香港、辐射全球”,为深港科研协作提供高效通道。
这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优势及全要素跨境流动机制正是丘院士所青睐的。
数学心脏将在河套强劲跳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一方面,研究院与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深圳河套学院等科研平台联动发力,瞄准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应用方向,攻关大模型、智能体及多元智能应用,力争让数学与人工智能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助力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另一方面,研究院主动走出实验室,加强与深圳本土企业的合作,把科研成果第一时间送到产业前沿。从经济运行到生物医药,数学正在成为这些领域的“底层算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入驻即产出”。这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也为深圳人工智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了颠覆性力量。
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正式启用,不仅是深圳又一顶尖科研机构的落地,更是从“深圳速度”向“深圳深度”转变的标志。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数学创新的“心脏”将在河套强劲跳动,为国家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为全球科技竞争注入澎湃动力,助力深圳驶向创新发展的新远方。
来源:察理思特
统筹:胡 文
作者:赵蒋来
编辑:梁煖、周玥
校审:马丹、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