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教师节再谈李玫瑾:她为何频繁翻车?跟她学育儿,实则在毒害孩子!
创始人
2025-09-11 13:22:28
0

本文字数约:4120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揭开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误区与局限

02、为何常见的育儿博主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03、教师、知识分子群体要避免傲慢自大

04、科学育儿的终极密码,藏在“内隐记忆”里

今天是教师节,祝天下绝大部分老师——心身健康,生活美满!

没错,我说的是绝大部分老师。

绝大部分老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完全值得社会大众的尊敬和祝福。

但有极少部分老师其实有人格障碍,他们很容易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身伤害!

这里再次呼吁——政府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体检,严禁人格障碍者进入教师行列!

而且,如今已经是AI时代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果老师只是传授知识的话,分分钟可以被AI取代。

所以,面对AI时代的挑战,为人师者要懂得提升自己,技能点要更新换代,更要意识到:比起“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这个教师专属的节日里,还有一个很受网友欢迎的老师值得一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不仅是一位老师,她还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有《犯罪心理学》等著作。

李玫瑾教授经常对一些重大刑事案件,尤其是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剖析,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吴谢宇案等。

她顶着“国内犯罪心理学权威”的光环,很多网友几乎不加辨别地崇拜她,盲目认同她的所有观点。

她还公开讲了很多所谓的家庭教育知识,很多宝妈很信服。

但是,我要说句可能得罪人的大实话——李玫瑾教授对犯罪人员心理状态的分析,其实存在不少漏洞或问题。

而且,李玫瑾教授身上也存在一些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不足,但她和很多老师都没有意识到。

希望以下分析能启发这部分老师加强自我觉察,学会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如果能真正提升自己,你们自己就是最大的获益人!

01、揭开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误区与局限

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心理学”的结合,其实是典型的跨学科。

首先,必须承认,李玫瑾教授在国内这一领域确实作出不少贡献,她跳出了道德层面去研究和评价犯罪行为,看到了相对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而且,她研究了那么多犯罪者之后,倒推过来总结了很多她认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先不说她总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多少是对的,最起码,她的初衷非常值得肯定,这也是很多父母信任她的原因。

不过,李玫瑾教授所学的心理学主要是现代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分支很多,包括病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

但很遗憾,它们虽然理论知识体系很庞大,市面上有大量的所谓相关专业书籍,但用于解决实际难题时,非常低效。简单来说,它们都是低效的心理学知识。

那么,李玫瑾教授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犯罪心理学知识也是相对低效的,难以洞察犯罪者真正的心理动机。

更关键的是,她经常说的犯罪心理学其实与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关系很密切,但是李玫瑾教授不太懂。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对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的了解,基本跟普罗大众差不多。

所以,李玫瑾教授只听说过抑郁症、强迫症、双相障碍、人格障碍等常见的精神障碍,但根本不知道它们的真正心理根源是什么。

她更加不认识2022年才生效的一个新诊断——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为,很多犯罪刑事案件实际上都与人格障碍密切相关;

青少年极端犯罪背后的严重心理问题,也跟抑郁症、双相障碍、C-PTSD、人格障碍等密切相关。

还有,李玫瑾教授公开说过,她主要学习的是精神分析流派,而且还是弗洛伊德的那套传统“老掉牙”理论。

李玫瑾教授的演讲片段截图

我们已经深入分析过多少次了,精神分析流派放在现在的AI时代,几乎全身都是弱点,落后了不止一个代差,甚至可能会毒害很多青少年!

而且,在AI时代,精神分析的“玄学本性”已经暴露无疑,像“潜意识”这种概念,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根本就不具备科学性。

所以,李玫瑾教授用精神分析流派去解读犯罪心理,自然很容易偏离了真相十万八千里,结果在无意中误导了公众,信奉者还以为她说的是真理。

02、为何常见的育儿博主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其实,不只是李玫瑾教授如此,绝大多数心理从业人员都有这样的bug——虽然掌握了国内外大量心理学知识,但都是低效的、表面的,只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

只有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才能知道犯罪者的真正动机,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

这里要展开科普一下,科学心理学、尤其是精准心理学已经发现,人的内隐记忆跟外显记忆大有不同!

如果说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2个“记忆池”的话,那么内隐记忆池比外显记忆池要大得多。

外显记忆池里的东西太少了,而且不齐全,像缺了一大半碎片的拼图,如果光靠外显记忆来做判断,结论自然会有偏差,甚至有严重的误导性。

可是,人在外显记忆层面早就忘掉的记忆,却一直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并一直影响着人的情绪、想法和行为,左右着你我的决策。

所以严格来说,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命运,不是潜意识,而是内隐记忆!

而且,内隐记忆层面里的内容细致得惊人,很多事件的情景画面、当时的情绪、认知、躯体细微的感受等等,都还储存在里面。

一旦能真正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拼图往往就能找全,还原当时事件的全貌,理解一个人为何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甚至走向犯罪。

所以,李玫瑾教授基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得出的犯罪心理学观点,其实是非常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李玫瑾教授,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她在分析“药家鑫案”时,说凶手“连续捅刺”受害者,可能与他长期练琴形成的“机械性重复”有关。

这实在太牵强了,很多网友根本看不下去了,对李玫瑾猛烈开炮,连北大教授孔庆东都说她这个分析“毫无人性”。

《繁花》电视剧热播时,李玫瑾的公开发言也激怒了网友,甚至很多人脱粉回踩。

还有,很多人认为“育儿专家的孩子必然出色”,但现实中,育儿博主却频频翻车。

比如,广州育儿博主“一得他爹”。他一手把儿子带大,把儿子送进美国名校,很多宝妈羡慕他教出了这么优秀的孩子,纷纷学习他的育儿理念。

结果,这个优秀的孩子自杀了!有网友说,这是“鸡娃圈的至暗时刻”。

张一得与“一得他爹”,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据网传,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如今是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数学成绩一度极差。

如果属实,这说明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有典型的学习障碍。

这种学习障碍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上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可能与父母无意中采取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李玫瑾教授尊重女儿的兴趣、不强迫她学数学,这固然开明;

但这也反映出,她其实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且选择在这个问题上“躺平”,甚至是鼓励孩子放弃努力学习数学——没引导孩子直面困难,而是选择了盲目接受,甚至回避。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都上不去的时候,最终也会放弃努力,认可李玫瑾教授的“佛系”做法。

就连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发现自己的孩子差点考不上大学时,也无奈地躺平,甚至说这就是孩子的命。

其实,孩子出现的学习障碍、比如严重偏科,这不是“命运”,而是后天形成的,也可以通过真正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父母不该轻易放弃,而应积极寻找心理根源、学会真正科学的干预,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我提升,将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所以,我并不认可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于“佛系”,关于这个话题,后续有机会再深入分享。

03、教师、知识分子群体要避免傲慢自大

李玫瑾教授等很多教师、甚至包括知识分子都存在一个问题:

他们认为自身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很容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优秀不断泛化,出现自以为是的偏执型人格。

他们有意无意地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非常排斥,往往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维度上。

人的认知可以分为4个维度

打个比方,如果把精准心理学的颠覆性发现摆在李玫瑾教授的面前,告诉她内隐记忆层面里的惊人秘密,她很可能根本就不信。

她如果能看到这篇文章,甚至会嗤之以鼻,认为我们是在蹭她的流量。

在AI时代,所谓专家的权威性已经大大降低了,如果他们继续固步自封、傲慢自大,只会加速翻车的到来。

李玫瑾教授还算好的了,她多次翻车之后,面对网友的评论,已经学会淡然处之。

她有可能已经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甚至意识到自己也有认知边界。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说明李玫瑾教授正在走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维度,这是好事。

但我最近发现,李玫瑾教授有时会用佛学来分析犯罪心理,比如她经常讲因果,还公开说过“举头三尺有神明”。

如果她是想利用这些言论劝导大众向善,这可以理解。但如果她把犯罪行为、如何育儿归咎为佛教里的因果,那就完全走偏了!

04、科学育儿的终极密码,藏在“内隐记忆”里

我已经好几次公开“吐槽”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学”了,这不是故意唱反调,而是我们掌握了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后,看问题看得更深入了。

精准心理学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揭示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精准心理学不仅发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人格障碍等的真正病因,还看清了很多犯罪事件背后的真相,还能总结出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只不过,现在精准心理学的名气远远没有国内外主流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那么大,我们的名气也没有李玫瑾那么大。

很多网友迷信权威,不愿意相信精准心理学,更不愿意相信我们。

当然,这都可以理解。这是网友们自己的选择自由,我们完全尊重,也无法干涉,也不愿干涉。

只不过,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认知维度买单,都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起责任。

如果说我们还要强调什么,那就是——很多犯罪分子其实都是人格障碍者,他们不是天生的坏种,而是不当家庭教育方式的“受害者”。

他们必须依法接受严惩,这是必然的。但是,希望父母从这些人间悲剧中吸取教训,不要把孩子教育成下一个犯罪者!

我更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谦卑,面对未知时不盲目排斥、不盲目否定,而是保持虚心、开放、愿意学习的年轻心态。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识别并远离低效的、无用的知识,甚至是信息,选择真正高效、科学的知识,从而不断打破自己认知的天花板,接近真正的智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深圳“00后”小伙退伍刚到家,... 一个静悄悄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火情,一名机智勇敢的“逆行者”,一群主动冲进浓烟救火的热心人。 9月...
范迪克身披第三球衣,利物浦客战... 北京时间9月14日21点,英超第4轮,利物浦将在客场迎战伯恩利。随着比赛的临近,利物浦官方社交媒体发...
拉... 拉丁语图片怎么翻译? 拉丁语是一种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古老语言。 拉丁语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优势专业排...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优势专业排名,最新或2023(历届)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专业排名高考填报志愿时,...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优势专...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优势专业排名,最新或2023(历届)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专业排名高考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