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帅国
随着固态电池上车时间的临近,国内上下游产业链正在产生化学反应。9月以来,固态电池概念表现活跃,万得固态电池指数大涨超11%,概念股方面先导智能阶段涨幅超60%,上海洗霸、天赐材料、厦钨新能等多只个股涨幅超30%。
9月9日,天际股份4连板,泰坦股份2连板,上海洗霸盘中创新高,传艺科技涨停,宁新新材盘中涨超10%。
消息面上,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指出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领域重点专项,持续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的基础研究。
有市场消息称,工信部计划于2025年9月对2024年启动的60亿元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进行中期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获得后续拨款,并可能启动第二轮补贴申报窗口。
另外,据行业研究机构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海目星、赢合科技、利元亨等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同比涨幅高达70%至80%。
这些企业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锂电行业开始进入结构性复苏阶段。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固态电池、高压实磷酸铁锂、硅碳负极等新技术相关设备需求激增。
其中,固态电池被公认为是电池行业下一个核心竞争点。国内从上至下的材料厂商、设备厂商、电池厂商、整车厂等均在加大投入,争相推动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
电池厂商方面,宁德时代布局多条路线,2025年规划10-15GWh产能;比亚迪押注硫化物路线,计划2026年发布新平台,2027年中高端电车小批量搭载固态电池,2030年应用于主流电动车型;国轩高科在技术路线上选择硫化物、卤化物并举,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贯通,良品率90%。目前已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
整车厂方面,东风汽车已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即将量产能量密度35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并加速自研能量密度突破550Wh/kg的下一代全固态电池;上汽集团旗下名爵MG4半固态安芯版已将半固态电池配置拉入10万元级价格区间,与清陶能源联合研发的全固态电池2026年开始交付,2027年量产装车;广汽集团自研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15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90%以上,预计2026年正式装车于昊铂车型。
根据下游应用端的各方表态,国内固态电池产品预计2025年底进行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年-2027年进行广泛装车试验。而新产品量产的前提是材料到位、设备完善。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上述提到的几家设备企业中,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额达124亿元,同比增长近70%;海目星1-6月新增订单约44.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7.5%,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规模突破100亿元;赢合科技截至一季度末因订单形成的合同负债金额达27.59亿元,创历史峰值;利元亨截至5月末在手订单为49.21亿元。
总体而言,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室验证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多家企业已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实现量产或装车应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中试也在加速推进中。整个产业链的红利已经逐渐开始显现,上游成为最先过上“好日子”的一环。
但对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有行业人士提出自己的担忧。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尚无理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各路线在性能、成本、工艺上均有明显短板,导致技术路线选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规避全固态电池的高技术门槛,国内企业普遍选择固液混合电池(半固态)作为过渡方案,有可能错失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机会。企业各自为战,技术路线分化严重(如清陶能源主推聚合物-氧化物复合路线,卫蓝新能源专注氧化物),政策层面尚未明确优先支持某一技术路线,产业协同不足。未来,需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材料与工艺协同突破,并在政策引导下逐步明确主流技术路线,才能真正实现固态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