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国内汽车电子龙头企业德赛西威在上海正式发布旗下品牌——“川行致远”,并首次亮相S6飞翼款与S6侧拉门款两款车规级低速无人车。这一跨界之举不仅引发行业关注,更意味着智慧物流基础设施迎来重大升级。
01为何是现在?低速无人车驶入规模化前夜
作为早已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多年的“实力派”,德赛西威此次跨界并非跟风之举,而是基于对智慧物流未来十年的战略预判。
近年来,低速无人配送车已逐步走出实验室和封闭园区,进入真实道路场景。尤其在快递、商超、工业物流等领域,无人车配送已显示出明显的降本增效优势。
2024年11月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3.5%左右,并鼓励“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相结合的新型物流模式”。这为无人配送车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背书。
02德赛西威入局,带来哪些创新优势?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当前无人配送车领域仍存在诸多痛点:车辆可靠性不足、装载效率低、安全标准缺失、续航短、管理难度大等。
德赛西威的入局,恰恰瞄准这些行业短板。其推出的“川行致远”品牌,直接打出“车规级”标签,将汽车行业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标准引入无人车领域。
具体来看,S6系列产品实现了六大创新技术的行业首发:
全车规级开发
从整车到零部件均采用车规级标准,大幅提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智能轴向控制系统
提升车辆操控精度与稳定性;
爬坡能力提升至25%
突破常见无人车20%的爬坡限制,适应更复杂路况;
6年30万公里电池标准
自研“远行”电池系统,远超当前行业平均标准;
全车规级智驾套件
提高感知与决策系统的稳定性;
智能感知表皮
实现外观与功能的集成化设计。
03不止于“车”,更是物流效率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发布会现场,德赛西威副总裁兼川行致远总经理陈俊峰指出,物流效率对制造企业的重要性堪比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支撑生产运营的关键命脉。在这一认知下,无人车技术的价值已超越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力”,通过系统性创新推动物流模式的战略升级。以川行致远S6系列无人车为例,其基于模块化平台设计,通过定制化上装开发,实现对多元场景的精准覆盖,展现出柔性化架构的核心优势——既支持快速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又降低了设备改造成本。
这种技术突破在S6飞翼款无人车的实际演示中得到了直观验证:在模拟工厂环境下,车辆从候场、行驶、精准停靠,到飞翼门开启、模拟装卸货,再到关门离场的全过程精准流畅,充分展现了端到端无人化操作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揭示了川行致远的核心竞争力:其并非单纯提供无人车设备,而是通过“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重构工业物流的效率生态。
当前,工业物流领域仍面临三大核心矛盾,制约着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与无人车的规模化落地。其一,标准化缺失问题突出,多数无人车无法兼容国家标准托盘与厂内货架,导致“最后一公里”仍依赖人工搬运;其二,传统叉车作业需预留20cm以上的举升高度,造成纵向空间利用率损失超过20%;其三,人工作业效率远低于机械化水平,散件装卸错误率高,成为物流链路的“效率洼地”。这些痛点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更限制了无人车技术的实战化应用。
针对上述挑战,川行致远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硬件层面,S6系列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场景全覆盖;在软件层面,依托全自动作业系统与精准停靠技术,有效解决了标准化与空间利用率难题;在服务层面,以端到端自动化流程替代人工干预,填补了效率洼地。这种从车辆到生态的全方位赋能,不仅推动了无人车技术的落地应用,更通过系统性效率提升,为制造企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物流新基建”。
04未来可期,川行致远驶向千亿级物流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川行致远的业务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场内物流领域,其平台化架构设计支持快速开发适用于多种场景的车型,包括:
这意味着,川行致远正以平台化创新与全场景渗透能力,勾勒出低速无人车驶向千亿级蓝海的清晰航道。
未来,随着5G通信、AI算法与车路协同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政策层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的逐步开放,低速无人车正迎来从试点示范到批量落地的黄金三年。川行致远凭借其平台化架构的快速迭代能力与多场景适配优势,有望在智慧物流的细分市场中占据先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