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漳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数据显示,这家素有“药中茅台”之称的企业遭遇了营收利润罕见“双降”:2025年上半年片仔癀实现营业总收入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下降16.22%。
这是片仔癀自2014年以来,首次在中期报告中出现营收与净利同步下滑。在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即便医药行业出现波动,片仔癀始终保持着增长态势。如今,持续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神话宣告终结。
成本压顶,利润空间受挤压
片仔癀业绩下滑的首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飙升。片仔癀的核心配方由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田七和蛇胆四味名贵药材构成。
其中天然牛黄的价格从2023年1月的65万元/公斤飙升至2025年的150万元/公斤,涨幅达130.77%。到2025年上半年,天然牛黄价格已攀升至170万元/公斤。
片仔癀最重要的原料——天然麝香,由于来源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受到了配额管理制度的严格限制,年产量仅500公斤左右。这种稀缺性导致其价格近年来涨幅已超200%。
面对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片仔癀选择了最直接的对策——不断提价。据统计,自2003年上市以来,片仔癀系列产品累计提价超20次,片仔癀锭剂内销出厂价从2004年的125元/粒涨至2023年的600元/粒。
价格倒挂,提价策略已失效
片仔癀的提价策略确实曾在一段时期内提振了业绩。2023年在涨价效应下,片仔癀营收100亿,同比增长15.69%,净利润27.97亿,同比增长13.15%。
但到2024年,片仔癀的营收增长便回落到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更是出现负增长。这显示提价策略的边际效用已经完全递减。
这种价格倒挂反映出消费市场对千元级药价接受度已达瓶颈。同时也能看到,叠加经济下行期送礼需求收缩,提价不仅未能覆盖成本,反而导致渠道囤货抛售。
业务失衡,多元布局未见效
片仔癀的业绩困境也暴露了其业务结构单一的问题。2025年上半年,片仔癀系列产品占总营收的53.84%,单一产品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
这种极度依赖单一产品的业务结构,使公司面临较高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之下,片仔癀其他产品收入均出现下滑:心脑血管用药收入6010.41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1.04%;化妆品业务收入3.20亿元,同比下降17.01%。
公司2020年通过收购龙晖药业51%股权切入心脑血管领域,获得安宫牛黄丸等产品。但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仅实现6010万元营收,同比骤降71.04%。
片仔癀的化妆品业务也从2020年的9.05亿元降至2024年的7.52亿元,五年间收入缩水超60%,占总营收比重长期低于7%。
研发不足,未来增长存隐患
面对当前困境,片仔癀正在寻求转型。公司积极参与圆山大健康、招盈慧康、高鑫润信、片仔癀盈科等基金设立,总目标规模60亿元,通过对创新药及大健康领域的项目投资,加强产业链整合。
为突破北方市场发展瓶颈,片仔癀于2024年底在北京投资建设了北方总部,目前已进入初期运营阶段。这些布局无疑都需要真金白银投入,且回报周期漫长。
但从研发投入看,片仔癀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只有1.20亿元,占营收比重2.23%,不仅低于医药行业5%以上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2024年第四季度5.3%的占比。
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产品创新乏力,2024年专利申请量仅14件,2025年截至9月1日仅2件。在研管线中,虽有5个中药1.1类、4个化药1类新药进入临床,但多处于早期阶段。
管理频变,战略延续受考验
在过去几年里,片仔癀还面临着管理层的频繁变动。2023年7月24日,片仔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收到董事长林纬奇的辞职报告。
2023年8月9日,时年49岁的林志辉当选董事长。在此之前,林志辉的职业履历与企业运营没有任何交集。他曾历任福建省明溪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福建省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
迎接林志辉的片仔癀,当时正处于两年多时间内更换了三任董事长的“多事之秋”。管理层的频繁更迭,不可避免地会对公司战略的延续性和执行力带来挑战。
片仔癀的净资产仍然保持增长,公司总资产同比增长6.67%。这显示片仔癀并没有停下脚步,它只是在换挡。
那个依靠单一产品持续提价来维系增长神话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复杂、更需投入、也更具挑战的全新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