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阅兵中,东风-5C作为我军液体燃料洲际核导弹的代表,首次对外进行了展示。不过令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诧异的是,它只带了一枚核弹头,而不是像东风-5B那样携带的分导式多弹头,这是为何呢?其实这就涉及到洲际导弹再入飞行器反拦截技术和我军目前面临的美军反导压力了。
以往在大多数人眼中,洲际导弹携带多个弹头,能够一次打击多个目标,所以实战威慑力肯定比单个弹头要好。
但实际上,在人类突破了中段拦截和上升段拦截技术后,多弹头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了。因为多弹头的洲际导弹其实是要在飞行后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前后才开始由再入飞行器释放多弹头。
所以飞行中段的洲际导弹一旦被中段反导系统拦截,那么携带再多弹头也没用,因为还没来得及释放,就被一锅端了。
美军当前主力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MD)、海基“宙斯盾”反导系统,正是针对这一阶段设计的。GMD通过部署在阿拉斯加的GBI拦截弹,可在数千公里外锁定并撞击北极方向来袭的洲际导弹,若击中携带多弹头的再入飞行器,那么所有弹头将被一次性摧毁,失去作战能力。
另外,对于我国这样采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国家,多弹头的弊端也比较明显。不首先使用,就意味着要在敌方对我打击后再使用。所以如果对方首先打击我军的洲际导弹发射井,那么我军也会大量损失核弹头。
比如如果我有10口发射井,每口井里的洲际导弹可以携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结果10口发射井被对方先发制人摧毁后,就直接损失了100枚核弹头。
但如果我建设100口发射井,每个井里的洲际导弹虽然只携带一枚弹头,但是你对我打击的难度和成本却直线飙升,因为你无法保证能够一次全部摧毁我的这100口发射井。只要我的发射井有三分之一心存,就够你喝一壶了。
而且我还可以在这100口井里面随机设置假发射井,真真假假,让你无法分辨要打击哪一口,进一步提升你的打击难度。
而改为单弹头之后,整个投掷质量就可以重新分配给载入飞行器和弹头。比如可以让载入飞行器携带更多的燃料,并且给它增加助推发动机和侧推发动机,让其与导弹第二级可以分离的更早,然后利用侧推发动机不断的调整和改变飞行轨迹,让敌军的中段反导拦截弹和末段反导拦截弹的拦截难度飙升。
而在弹头威力上,单弹头也有优势。分导式多弹头为了适配母舱的携带能力,必须压缩尺寸与重量,导致当量普遍偏低。比如美军“民兵3”洲际导弹的分导式弹头当量就是只有约33万吨TNT当量;俄罗斯的“白杨-M”的分导式弹头约为55万吨TNT当量。
而单弹头无需考虑多弹头分配,可将当量提升至百万吨级甚至千万吨级。以东风-5C为例,其弹头当量可以做到100-300万吨TNT。
根据核爆炸毁伤模型,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超大型城市上空爆炸,可产生直径约3公里的核心毁伤区(完全摧毁建筑与生命),以及直径约15公里的热辐射杀伤区(造成大规模烧伤与火灾),这一毁伤效果远超3枚33万吨当量的分导式弹头。
这种“强突防加高当量”的组合,可以让东风-5C成为针对“高价值硬目标”,如敌方地下指挥中心、核武库,以及“超大型软目标”比如超大型城市的精准威慑武器。即便敌方反导系统能拦截部分导弹,但只要有1枚东风-5C突破拦截,就能造成敌方难以承受的损失。
正是由于该理论,所以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洲际导弹都有大威力单弹头的选择,比如苏联的R-36M2“撒旦”洲际导弹就有单弹头和多弹头两种搭载选择。它可以携带10枚75万吨当量的分导式弹头,也可以携带1枚2000万吨当量的超大威力弹头,威慑力非常强。
图:苏联的撒旦导弹
综合来看,东风-5C的单弹头配置,从表面看是减少了弹头数量,实则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在反导时代的一次针对性选择。它既适配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政策下对二次核打击生存性的需求,也应对了美军反导技术带来的突防压力,通过机动再入加大当量弹头的技术组合,实现了“指哪打哪、打则必毁”的实战威慑能力。
在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东风-5C的存在,并非是为了“主动威慑”,而是为了维护 “战略平衡”。它向外界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明确:中国的核力量始终以“自卫防御”为核心,但任何试图通过反导系统削弱中国核威慑的行为,都将面临更可靠、更具毁灭性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