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14日,一位苏联人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此人就是在列宁逝世后,接任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的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下文简称李可夫)!就在人们认为李可夫将在苏联发挥重要作用之时,他却在1930年黯然下台,并在1938年被当局判处死刑。那么,这位列宁的继任者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一、参加革命
1881年,李可夫出生在俄国萨拉托夫的农民家庭,他是在姐姐的照顾下长大成人的,因学习成绩优秀,考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但因参加革命而未能完成学业。早在1898年,李可夫就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在1903年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支持其布尔什维克派,成为列宁的支持者。李可夫当选为中央委员,后被俄国当局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二月革命后,李可夫从西伯利亚返回,并且参加了十月革命,成为首任内务人民委员(相当于内政部长)。苏俄内战爆发后,李可夫又担任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主席、劳动和国防委员会的特别代表,负责苏俄的经济调配以及红军的后勤供给工作。1922年,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可夫正式跻身苏俄的权力核心,成为七位政治局委员之一。
二、接替列宁
由于列宁的身体健康不断恶化,李可夫成为人民委员会的副主席。1924年1月24日,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病逝,享年55岁。2月2日,李可夫接替列宁,成为苏联、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主席。这里要介绍一下人民委员会主席这一职务,即后来的部长会议主席,它相当于国务总理,是苏联最高行政机构的负责人。
当时,苏联高层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别是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李可夫与布哈林、托姆斯基等人属于党内的温和派,奉行比较务实的经济政策,他们最初也站在了斯大林的这边。不过随着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组成的联合反对派的失势,李可夫、布哈林的温和派也因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与斯大林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三、遭到清洗
列宁在遗嘱中称李可夫为“务实派领导人”,李可夫确实如此,他依然主张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上与斯大林产生了重大分歧。结果可想而知,李可夫等人受到了严厉批判。1930年12月19日,李可夫被免去了人民委员会主席之职,由斯大林的亲信莫洛托夫接任。两天后,李可夫又被开除出政治局。
虽然李可夫被任命为邮电人民委员、交通人民委员,但他实际上在政治上已经彻底失势,沦为边缘人物。1936年9月26日,在第一次莫斯科审判后,李可夫又丢掉了人民交通委员的职位。随着大清洗运动的推进,李可夫、布哈林等人被捕,在1938年3月13日的“二十一人审判”中被判处死刑。直到五十年后,苏联当局才为李可夫等人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