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21日深夜,36岁的胡思杜写下一封遗书后,上吊自杀了。他是胡适的儿子,曾公开发文怒骂父亲、与之划清界限。
为什么父子关系会闹成这样?胡思杜又为何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
1921年12月17日,胡思杜出生了,在家里排行老三,起名字“思杜”是父亲胡适为了感谢美国老师杜威。
胡思杜小时候很聪明,两天就能看完一本《水浒传》,也没有富家子弟的坏毛病,对家里的保姆、杂工都特别亲近。
长大后的胡思杜变了,不爱读书,只爱玩乐,抗战开始,胡适去美国当大使,大哥也去留学了,就剩下他和整天打麻将的妈妈在上海。
沉浸在花花世界里,胡思杜什么朋友都交,渐渐染上了不少坏毛病。
1941年,胡适把儿子弄到了美国,送进教会学校,可胡思杜偏偏不争气,年纪轻轻学会了酗酒,整天醉生梦死,被学校赶了出来,一连上了两个大学都没毕业。
1948年夏天,胡思杜跟着父亲的朋友回到北平,回国后,看在胡适面子上,很多大学都想请他当老师,可胡适心里明白自己孩子啥水平,干脆回绝:“孩子学业没成,不是做学问的料。”最后把儿子安排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1948年12月,解放军包围了北平,蒋介石亲自给胡适打电话催他南下,还派专机来接。胡思杜不肯走:“我又没做什么对不起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的。”
胡适天真地认为国民党还会回来,觉得让儿子留下管理书籍也不错,母亲留了一箱子金银细软给儿子后,夫妇俩飞往南京。没想到这一别,成了父子今生的最后一面。
北平解放后,胡思杜被送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改造,表现很积极,先是主动上交了父母留下的财物,然后把胡适留下的108箱珍贵图书全部捐给国家,还写了一篇批判父亲的文章,公开表示要划清界限。
当地干部很满意,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当副教授,1950年,香港一家报纸刊登了这篇“讨伐父亲”的文章,文章用词很不留情面:“在他没有回到人民怀抱之前,他就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
海外学者看了气得直骂胡思杜不孝,胡适本人觉得不可思议,文章发表后,胡思杜一度成了“大义灭亲”的典型。
胡思杜工作很努力,渴望加入共产党,可当时全国都在批判胡适,他的入党申请也一直都没有被批。
不仅如此,胡思杜连个人生活都成了问题,曾有个贵州女朋友,莫名其妙分手了,之后再也找不到对象,一介绍,女方听说是胡适的儿子,立马摇头。
尽管如此,胡思杜还是咬牙坚持,相信总有一天组织会接纳他。
1957年,单位号召大家给党提意见帮助整风,胡思杜觉得机会来了,积极给学院领导提教学改革建议。
可胡思杜万万没想到,提提意见变了味,5月20日,报纸上刊登消息,说胡思杜“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还特别标注“胡适儿子”。
一夜之间,胡思杜变成了“右派分子”,学校到处是批判他的大字报,身边有些同事骂他是“反动派的走狗”。
胡思杜精神崩溃了,自己不是早就和父亲划清界限了吗?怎么越努力越失败,落得如此境地?
9月21日晚上,胡思杜再也忍受不了精神的折磨了,写下一封信给远房堂兄胡思孟:“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
随后,胡思杜把600多元积蓄等物品留给堂兄供孩子上学,然后自杀身亡了。
8个多月后,远在美国的胡适才得到消息,先是猛地一惊,压根就不相信,小儿子玩世不恭,怎么可能自杀?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时,都不知道小儿子早已离世,甚至遗嘱中还分了财产,给他留了一份。
1980年,胡思杜死后23年后,才被正式平反。他的悲剧,既受家庭背景与个人选择的影响,更折射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个体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脆弱性,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