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500个义子的凌烟阁功臣张亮,为何被唐太宗斩首?
创始人
2025-09-04 23:21:36
0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张亮。

张亮出身贫贱,早年就是个种田的庄稼汉,他本应如祖辈般湮没于田亩之间。然而乱世出英雄,彼时隋炀帝的苛政让河南之地民不聊生,当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攻占荥州、汴州时,张亮毅然选择抛弃农田,投奔义军。初入瓦岗军的张亮并未显露过人才能,所以一直未被重用,直到一次偶然的告密改变了他的境遇。当时军中有人密谋反叛,张亮得知后立即向李密告发,李密欣赏其 "忠诚",任命他为骠骑将军,隶属名将徐世绩麾下。

唐朝武德元年,张亮跟着徐世绩一起投降李渊,并因此获封郑州刺史。然而此时的郑州已被王世充占据,这个任命形同虚职,张亮后被改任检校定州别驾,在乱世中艰难求生。

武德四年,刘黑闼作乱时,徐世绩命张亮守卫相州,面对敌军优势兵力,张亮选择了弃城而逃。

也许张亮的人员不错,他经徐世绩和房玄龄共同推荐,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天策府,担任车骑将军。此后,张亮的表现逐渐得到李世民的赏识,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之人。

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李世民看中张亮对山东地区的熟悉,暗中安排他前往洛阳联结山东豪杰,为可能发生的局势变化准备退路。

张亮悄然离开长安,在洛阳一带秘密活动,联络昔日瓦岗旧部和地方豪强,为秦王构建起隐秘的外援网络。

齐王李元吉很快察觉了张亮的异动,立即向唐高祖李渊告发其图谋不轨。李渊下令将张亮逮捕下狱,严刑拷打逼其招供。然而,张亮是个硬骨头,他始终紧守秘密,任凭酷刑加身也未吐露半个字。最终因为没有实质的证据,张亮被释放回洛阳。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张亮因在洛阳策应之功,被封为右卫将军、怀州总管,晋爵长平郡公。

唐太宗继位后,大唐王朝百废待兴,他亟需可靠的官员治理地方,张亮这种可靠的心腹便是首选之人。

贞观五年,张亮迁任御史大夫,后转任光禄卿,封鄅国公,获赐实封五百户。随后数年,他历任豳州、夏州、鄜州三州都督。

贞观七年,张亮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兼任相州大都督长史,成为河北地区的重要官员。

在任职期间,张亮常常暗中派遣手下侦知地方善恶隐情,对于欺压百姓的豪强坚决抑制,对贫困弱小则多加抚恤,这种务实作风让他在地方享有良好声誉。

随着政绩积累,张亮的仕途稳步上升。

贞观十一年,他改封郧国公;贞观十四年,他入朝担任工部尚书;次年又改任太子詹事,出任洛州都督,成为掌管东都洛阳的重臣。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决定发动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张多次上书劝谏,认为不应劳师远征。但李世民灭高句丽的决心已定,拒绝了张亮的谏言。在劝谏无效后,张亮转而自请随行,唐太宗任命他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军船调度。

次年,张亮率领水军从东莱渡海出征,他指挥舰队成功攻陷高句丽的卑沙城。这座地势险要的海滨要塞被攻克后,张亮随即率军进逼建安城。然而就在此时,高句丽军队突然对唐军营地发动袭击,当时唐军的营垒尚未完全建好,突如其来的攻击让军营陷入混乱,将领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在这危急关头,作为统帅的张亮竟然 "不知所措,于是坐在大营中直视前方,一言不发"。这个看似怯懦的举动,反而让众将以为主帅临危不惧,于是他们在副将张金树的带领下组织反击,最终击溃了敌军。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知道他"能力有限,不堪大用",却并未过多责备。

按照正常的剧情,凭借唐太宗对张亮的信任,张亮本可以仕途顺遂,平稳度过余生。然而,张亮这个人得势后,就抛弃了原配妻子,迎娶了骄横善妒的李氏。这位新夫人行为放荡,而且为人骄横霸道,张亮对李氏既宠爱又畏惧。

李氏与人私通,张亮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竟将此人收为养子,这绝对迷之操作,这比武大郎还窝囊。李氏还喜好旁门左道,经常聚集巫师在家中施行巫术,甚至干预政务,导致张亮的名声逐渐受损。

随着年纪增长和地位巩固,张亮晚年愈发迷信方术,对术士的话深信不疑。张亮在相州任职时,假子公孙节对他:“弓长之主当别都。”张亮认为相州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国都,弓长为张,这不就是是自己的姓氏,于是他便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张亮又对公孙节的兄弟公孙常说:“我的一个小妾,算命先生说她一定能成为王姬。”公孙常为了迎合张亮,则称在谶书中有张亮,张亮更加高兴。

后来,张亮私下对术士程公颖道:“您从前说陛下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怎么说得这么神?”程公颖秒懂张亮的意思,便说张亮卧如龙形,将来必能大贵。

张亮这人不仅敢想,他还敢做。他前后收养了五百多名义子,这些义子成了以张亮为核心的私人势力。

都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张亮的种种作死行终于还是被发现了。贞观二十年,陕州人常德玄一纸告密书被送到唐太宗面前,他指控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蓄意谋反。

李世民命重臣马周负责调查此案,随着调查深入,之前与张亮过从甚密的术士程公颖和公孙常纷纷改口,证实张亮确有谋反意图。

面对指控和证人证言,张亮在朝堂上极力辩解:"这两人是怕死,所以诬陷我。" 他反复强调自己是辅佐唐太宗的开国旧臣,绝无谋反之心。

然而他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唐太宗质问群臣:"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是想干什么?就是要造反!" 这句话定下了案件的基调,百官也都认为张亮应判死罪。

行刑前,唐太宗派长孙无忌、房玄龄到狱中与张亮诀别,这或许是这位帝王对老臣最后的恩典。

随后,张亮被押赴长安西市斩首,家产全部没收,曾经风光无限的凌烟阁功臣落得如此结局。

后世许多研究者认为,张亮虽然行为失当,迷信方术,私养义子,但未必真有谋反之心。毕竟,以他的能力和势力,根本不具备挑战皇权的实力,所谓 "谋反" 更可能是帝王猜忌的结果。

从唐太宗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他已进入统治晚期,开始为太子李治铺路。张亮作为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既有谋逆的言语,又有私养义子等不当行为,自然成为唐太宗需要清除的潜在威胁,同时也能借用此事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所以想想历史上那些能够在职业巅峰激流勇退,并在退休后谨言慎行的功臣,他们确实是有大智慧。毕竟身处权力中心,高处不胜寒。能够主动退出权力圈,并且不给别人留下把柄,这才是保全自身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区国税局督办检查工作制度 国税... 区国税局督办检查工作制度xx市xx区国家税务局督办检查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区局督办检查工作,逐步实...
文化局党组议事规则 文化局党组... 文化局党组议事规则党组会议事规则 为了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中XX县文化局党组的领导,根据《...
委组织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承... *委组织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承诺制度*委组织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承诺制度 ***委组织部为...
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   一、自我分析  请描述你的职业兴趣、个人能力、特质、价值观等。  综合朋友和自我详细认知,我对自...
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县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