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总结今年9·3阅兵式的特点,其中之一或许应该是这次我国将许多只存在于传闻中的装备拿出来展示,比如最新型的东风-5导弹。
当新型东风-5洲际导弹(DF-5C)通过阅兵场时,应该有不少网友都注意到了央视那句介绍:它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
东风-5的技术路线应该和长征火箭有渊源
重点是这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这意味着新型东风-5已经跨越了传统的洲际导弹范畴,迈向“轨道轰炸系统”的行列。
没错,五角大楼近些年涉华军事报告里频频提到的所谓“中国轨道轰炸系统”,很可能指的正是今年9·3阅兵式上亮相的新型东风-5洲际导弹。
轨道轰炸系统是美苏于冷战时期提出的一种全球打击武器,其核心思路是将常规弹头或核弹头送入地球轨道,令其再入大气层以攻击目标。
与传统洲际导弹遵循可预测的抛物线弹道不同,轨道轰炸系统的轨迹难以预测,可以从多个方向,特别是从敌方反导预警系统的薄弱区域发起攻击,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以实现战略突袭。
苏联的R-36也是一种火箭与洲际导弹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冷战期间,苏联就曾研发过此类系统,以绕开美国部署在北极方向、针对传统导弹袭击的庞大预警雷达网,寻求从南半球等方向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
当时苏联的方案也是基于洲际弹道导弹(R-36)改造而来,可以将一枚1.7吨的轨道弹头送入近地轨道,该弹头包含了制动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和一枚热核弹头,可通过制动发动机调整弹头再入轨道的姿态和时机。
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比如轨道轰炸系统命中精度相对较低、飞行时间比传统洲际导弹更长,且只能携带单弹头,以及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导弹技术的突破,再加上美国预警卫星技术的发展、美苏签署《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苏联的轨道轰炸系统最终于上世纪80年代退役。
而我国轨道轰炸系统的技术思路和侧重点,显然与苏联不同。
东风-5C
关于“我国正在研发轨道轰炸系统”的说法,最早见于2021年英媒《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称五角大楼在当年8月注意到,中国测试了一种装备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由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战略武器系统,火箭携带飞行器完成部分环球飞行后在指定位置将其释放,飞行器随即脱离轨道再入大气层,最终飞向地面目标。
报道称,中国这次试验令美国情报部门“措手不及”,其先进程度“远超美国官员的认知”,他们“不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这次测试“展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所有对地攻击武器系统中最远的射程和最长的飞行时间”。
如果轨道轰炸系统推测属实,这将是我国传闻中的战略武器首次亮相
在这之后,“轨道轰炸系统”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比如去年的报告就曾宣称,中国可能正在开发先进核投送系统,包括战略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和轨道轰炸系统。
五角大楼几乎毫不掩饰地表示,我国正在研发的轨道轰炸系统或高超音速滑翔系统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战略武器”,因为该系统理论上可以环绕地球轨道飞行,并且可在几乎无法被探测的时间段内,突然释放其可机动的有效载荷,一旦投入实战,将会对美国的导弹追踪与防御体系构成挑战。
上一篇:冲上热搜!东风-5C,帅照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