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如果荆轲刺死了秦王,历史将如何演变?《谏逐客书》对秦朝速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说秦崩的教训在汉兴的经验中?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是秦汉史专家李开元教授的重磅新作,从历史考证的视角,解读《史记》名篇“荆轲刺秦王”的真伪虚实,邀请读者一道做一番历史侦探破案的尝试,将事件涉及的多位历史人物、种种历史事件抽取出来,结合新的素材,重新描绘一幅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画卷。在此基础上,李开元教授做出打破常规的延伸,引领读者体验宛若科幻世界的神游,尝试历史假设的可能,进而对李斯其人及其名篇《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乃至秦朝的速亡,提出全新的历史学阐释。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李开元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一出笔录的古戏
《史记》不但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司马迁不但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评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精彩故事最受文学家们钟爱,“荆轲刺秦王”也被赞誉为太史公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在文学家们看来,神来之笔来自想象,精彩细节出于虚构,天经地义的事情,欣赏足矣,赞美足矣,美丽的神作无须做吹毛求疵的追究。
不过,以求真为己任的历史学家,实在是看不惯文学家们大而化之的空想。日本著名学者宫崎市定先生是学贯东西、博通古今的文史大家,他站了出来,运用历史考据的方法,对《史记》中诸多有趣的叙事做了精彩细致的分析,得出了有根有据的看法。宫崎先生发现,在《史记》诸多的生动叙事中,都可以找到当时的口语和身体语言的遗留。他由此大胆推测,这些生动的叙事来源于当时民间艺人的演出。
他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说《刺客列传》中有关荆轲的叙事重复的部分很多,用后世作文的眼光来看,显得啰唆冗长。其中一条明显的事例,就是燕国游侠领袖田光为策划刺杀秦王的事情先后与太子丹和荆轲进行的两次谈话。为说明起见,我将两次会见的文字全文引用,将宫崎先生所指出的重复的部分着重标出,并附译文如下。
首先引用田光见太子丹的文字: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诺。”
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太子丹出来迎接,在前面倒退着走以作开路引导,入室以后,跪下用袖子掸去坐席上的尘土。田光坐定望去,左右皆无他人,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坐席请教说:“燕国和秦国已经不能并存于世,望先生关注留意。”
田光回答:“臣下听说千里马壮年的时候,一日可以驰行千里;到了衰老的时候,却被劣马追赶超越。如今太子听说的臣下田光,是壮年时代的田光,并不了解臣下已经衰老无力了。如此的臣下田光,虽然是不敢参与国事,看重的友人荆轲却是可以托以重任的。”
太子说:“希望因先生的缘分结交荆卿,可以吗?”
田光说:“遵命。”当即起身退出。
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丹所告知的,先生所谈到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田光俯身还礼,微笑答道:“遵命。”
其次,引用田光见荆轲的文字如下:
(田光)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田光弯腰慢行见到荆轲,说道:“我田光与你互重交往,燕国没有不知道的。如今太子听闻田光的壮盛时代,却不知道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有幸被太子见告:‘燕国和秦国已经不能并存于世,望先生关注留意。’我心中不将足下当外人,已经将你推荐给了太子,愿你前往太子宫面见太子。”
荆轲答道:“遵奉指教。”
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为人行事,不会使人不信生疑。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谈到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生疑于我。为人行事使人生疑,不是有气节的游侠。”田光打算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说道:“愿足下马上去见太子,告知田光已经死去,自明不会言语了。”于是自刎而死。
对于两次会见中田光谈话的重复,宫崎先生解读说,这段文章中的重复绝非无用,而是口说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精彩经过笔录而留下的特点。
宫崎先生推想说,口说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表演者,混合着身体语言,不时变身为太子丹,不时变身为田光,不时变身为荆轲,随着故事的推进,用不同的身份面对观众边说边演。在这场表演中,田光如何说服荆轲是剧情的高潮,重要的话必须前后呼应,反复强调,否则精彩度将大大缩减。这种情况与今天日本的落语(单口相声)非常类似。
顺着这条思路,宫崎先生继续深入考察说,这种配合身体语言的口说表演,在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叙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那就是三个字的三次重复,即表达时况紧急的“时(卒)惶急”。
这三字,第一次出现是在秦王拔不出剑时。原文写道:“(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说的是,荆轲将地图献给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剑刺秦王不中,切断了秦王的衣袖。秦王跳起身,拔自己的佩剑,剑很长,秦王一手抓住剑柄,一手抓住剑鞘,情况紧急,剑身坚硬,所以一时拔不出来。
第二次出现是在群臣慌乱、束手无策时。原文写道:“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说的是,事出意外,情况紧急,手无寸铁的群臣只能以手去搏击荆轲。
这三个字第三次出现是荆轲在殿柱间追击秦王时。原文写道:“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说的是,荆轲手持匕首在殿上追逐秦王,秦王围绕着大殿的木柱逃跑,情况紧急,不知如何办才好,左右高声呼喊:“大王背剑!”
宫崎先生解读说,“时(卒)惶急”是表演中插入的口语,相当于观看体育表演在高潮时插入“加油,加油”的呼喊。他以日本的大相扑为例具体说明:赛台上两位力士对峙搏斗,一位行司(台上裁判)跟近监战。这位行司身穿古装,手持扇子,口中念念有词,主持整场赛事。两位力士搏斗到相持不下的紧要阶段时,行司不断地高声呼喊:“还有,还有,还有……”直到某位力士身体着地,他才举扇宣判胜负。
宫崎先生形象地比喻说,荆轲刺秦王中的“卒惶急……卒惶急……卒惶急”,与大相扑行司的“还有,还有,还有”类似,都是表演至高潮时插入的口语,正当观众鼓掌叫好处。
宫崎先生的解读真是石破天惊、闻所未闻,不但精彩有趣,而且发人深思。不管你是点头称是还是含笑不语,是击节叫好还是不敢苟同,只要仔细读过,你就不得不佩服宫崎先生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大家就是大家,哪怕是奇谈怪论,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道理来,令人不得不服。
我曾经顺着宫崎先生的思路,将荆轲刺秦于咸阳宫这一段文字当作舞台剧的剧本加以分析。确确实实,这一段叙事栩栩如生,宛若亲临其景,情节精彩曲折,宛若戏剧上演。在这场舞台剧中,有名有姓登场的角色一共有四位:秦王嬴政、燕国使者荆轲、燕国副使秦舞阳、秦国御医夏无且。这四位角色中,主角是荆轲和秦王,他们二人有一场追逐格斗的武戏;配角是秦舞阳,他的失态被用来衬托荆轲的沉勇。这些都是舞台演出的要素,合情合理,合于剧情的安排。不过,按照戏剧的思路解读这段文字时,始终有一个疑问困扰着我:在太史公的这段叙事中,御医夏无且两次出现,字数不少,分量不轻。如果将这段文字当作戏剧的笔录来看的话,夏无且算什么角色呢?如果从演出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完全多余。所以,改编上演的影视作品都把夏无且删掉了,嫌他碍事。
太史公啊太史公,你为何要写夏无且?夏医生啊夏医生,你为何要在这出舞台剧中高调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