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二年(875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起义,也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在唐朝后期,黄巢起义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起义军甚至攻下了唐朝都城长安。因此,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那么,问题来了,黄巢起义明明已经胜券在握,为何还是失败了?
一
首先,这是因为黄巢起义军错失战机,未能消灭唐朝根基。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迎接黄巢大军进城。值得注意的是,起义军入城后,军纪严明,闾里晏然,晓谕市人,还向贫民散发财物,所以百姓列席欢迎。但是,不久之后,黄巢的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吏惶惶不可终日。
广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齐,年号金统。原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罢之,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士。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起义军攻占长安后,没有组织兵马追击逃亡的唐僖宗,给予唐朝重组反攻的时间。对于黄巢本人来说,更想着登基称帝,而不是继续消灭唐朝的根基,这成为起义军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且,黄巢也逐渐放纵了部下,这导致起义军在长安城失去了民心,从而为唐朝大军收复长安打下了基础。
二
其次,起义军长期采用流动作战模式,虽初期取得优势,但未能在关键地区建立稳固根据地,导致后勤补给困难,无法持久作战。具体来说,黄巢军最初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转攻山东、河南等地,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
到了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今属福建),转入广东。后来,由于岭表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患瘴疫死者,诸将“劝请北归,以图大利”,这促使黄巢起义军又开始北伐。
诚然,长期的流动作战,导致唐朝无法集中兵力来对付起义军,但是,这也意味着起义军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一旦前方战事失利,往往就会迅速溃败。与此相对应的是,隋朝末年,李渊父子以关中作为根基,即便与其他诸侯作战失利,也能获得后方的补给,这是李渊父子可以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而就黄巢起义军来说,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
三
再者,藩镇联合镇压,也是黄巢败亡的重要原因。在黄巢攻下长安后,唐朝通过利益交换动员河朔、沙陀等藩镇势力,尤其是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在关键战役中重创起义军。比如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万,自河中南渡,连败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
在此之前的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王重荣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对此,在笔者看来,朱温等起义军将领的背叛,也加速了黄巢起义军的灭亡进程。
四
最后,中和四年(884年),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一说为其甥林言所杀。黄巢死后,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不过,黄巢起义军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唐朝皇室和门阀士族,使唐王朝名存实亡。所以,黄巢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