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重现大海了?7月8日,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的巡视人员第一次远远地瞅见,在海岛西南方海域有一条浮在海面换气的“大鱼”。之后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大鱼”时不时地就在这“打卡上班”,到了8月2日、3日,大家不光近距离看着了,还拍下了影像资料。
后来这影像资料经过中国科学院的海洋动物专家鉴定,确定是“美人鱼”儒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可太少见了!因为在2022年咱们国家就已经宣布儒艮在中国大陆沿海功能性灭绝了。也就是说,在我国大陆沿海,儒艮的数量已经少到没法繁殖后代,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距离灭绝只“一步之遥”。
在全球来说,儒艮的种群数量也不多。它是海牛目儒艮科唯一现存的海洋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浅海区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
图源:新京报
儒艮为啥叫“美人鱼”?大概是因为儒艮妈妈抱着幼崽哺乳的姿态让人产生了联想。儒艮其实不是鱼,它跟海豚、鲸鱼一样,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体长能达到3米,但它却是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只吃海草,每天要吃几十公斤才能填饱肚子。要知道,海底的海草床和珊瑚礁、红树林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儒艮每天大量进食海草,无意中促进了海草不断更新生长,维持了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让海草床这个生态系统能够健康地运行。
图源:新京报
以前因为我国沿海儒艮赖以生存的海草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年都没有它的踪迹。这次儒艮在南海现身,难道是它摆脱了灭绝困境?当然不是。儒艮通常喜欢成群活动,经常是两三头“一家子”出现,这次单独“流浪”到南海,也许是看南海风光好,到此一游;也许是出门找吃的走着走着迷路了;也许是被洋流裹挟至此。究竟是什么原因,科研人员还需要监测研究。不过,这只儒艮的到来并且逗留近一个月,起码说明了南海的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图源:新京报
经过近些年的生态环境建设,南海岛礁从原本白茫茫的珊瑚礁砂滩变成了绿意满眼的海上家园,不断有海龟上沙滩产卵,白鹭成为礁盘“常客”。前不久,在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还发现有玳瑁的活动踪迹。对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宋星宇研究员说出了关键点:绿海龟依赖沙滩产卵繁殖,玳瑁离不开健康的珊瑚礁,而儒艮的出现则标志着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在永暑礁海域被发现,显示出永暑礁生态系统的独特价值,也证明咱们南沙岛礁的生态保护工作,确实干得不错。
但是,要让“美人鱼”拖儿带女地在咱们国家的大海里“安家落户”,还有好多事要做。这不光是科研人员的活,咱老百姓也能出份力,平时不往海里扔垃圾,少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从小事做起,就是在帮助可爱的生物守护家园。
让我们一起为保护海洋生态加油!
农视点述评员 | 王润楠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