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翔
通讯员 单维亮 张健伟 雷默
提到食品品牌甘汁园,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姜汁红糖!”作为国内较早研发这一“CP组合”,并推出相关产品的企业,甘汁园一度领功能糖市场风气之先。
而这只是它众多产品门类的一部分。用创始人蔡铁华的话说,“只要是用蔗糖加工出的食用糖,我们都做!”数据认证显示,去年甘汁园稳坐厨房用糖全国销量的头把交椅。
这样一家甜度拉满的糖企,就在南京。日前记者走进滨江开发区,寻找年销5万吨的爆款密码。
推开企业产品展厅大门,浓郁的红糖味率先涌入鼻腔,分属冰糖、红糖、黑糖、砂糖等品种的近百款产品,让人一时看花了眼。专利墙上,由甘汁园牵头或参与起草的国标、行标达到40余种,包括《红糖》《黄砂糖》《白砂糖》《绵白糖》等。
所有创新的起源,都要追溯到40年前的一碗姜汁红糖。彼时,盐城阜宁的一个小乡村里,一到冬季的雨雪天,不少人都怕冷。蔡铁华的父亲跑到郎中那,要了个方子,回家用红糖、葱白、姜片熬了碗汤,喝下去后很快发汗见了效。自此,他手握“秘方”,每年都给邻居们驱寒补暖。
两年后,高中毕业的蔡铁华决定学习父亲这门手艺,并开办盐城华丰食品厂,即甘汁园的前身,主产冰糖。再后来,他根据《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古书记载,发明了姜汁红糖、益母红糖、梨汁冰糖、菊花冰糖等功能糖产品。当地举办的一场农产品博览会上,时任市长为他“站台”,喊记者来拍,“他家的红糖我每天都喝!”
与南京的结缘,则是合作伙伴的牵线。甘汁园是滨江开发区一家食品企业的供货商,该企业新厂封顶时,邀请蔡铁华来参观,后者由此和园区负责同志有了初步接触。彼时,甘汁园已经发展到年营收5000万元规模,但在苏北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路。
2006年,蔡铁华决定在南京滨江开发区设厂,并在两年后将公司整体迁来。“园区领导一心扑在我们这个小企业项目上,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优先解决,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落地南京第二年,甘汁园年产值突破亿元。如今,企业两度增资滨江,建设了共三期生产基地。
创新之路也并非一蹴而就。2014年前后,国内食糖产业还主要采用硫化工艺,环境污染大,产品的二氧化硫含量高,小作坊散装糖靠低价大行其道。而在欧美国家、日本等地,更先进的碳化工艺已成为常态。
为了引进国外技术,蔡铁华与广西的制糖企业合作,后者不愿冒险,买工艺和设备的钱都由甘汁园自己掏。2016年,企业的“双碳白糖”亮相成都春糖会,二氧化硫含量降到了欧美标准的1/3,成功完成质量超越。
但这还不够。让糖更纯净、更香醇,甘汁园盯上了水处理、石油行业广泛使用的纳米陶瓷膜技术。联合广西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甘汁园开展技术攻关,利用陶瓷膜孔径小、分布均匀的特点,以物理方式过滤、澄清甘蔗汁中的微生物、蛋白质、色素等杂质,比硫化、碳化更绿色健康。
“在保证纯净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甘蔗的营养和美味。”蔡铁华介绍,因这种糖颜色金黄、质地晶莹,他们为其命名为黄金砂糖。近期在天津召开的第37届全国糖业质量工作会议上,来自甘汁园的黄金砂糖摘得质量奖桂冠,这是企业连续17年在该项评比中夺魁。
踩准了健康饮食的消费步点,今年黄金砂糖首次上市就备受追捧,丽思卡尔顿、蜜雪冰城、华住集团、老乡鸡等客户纷纷采购,线下商超补货数次。
蔡铁华对做糖有着一股子执着。2009年,一度有人要拉他入伙,投身正火热的房地产行业,但被蔡铁华拒绝。“我就想踏踏实实地做好糖,把甘汁园做成行业领先。”凭着“一群人、一句话、一辈子、一件事”的韧劲,甘汁园建成了食糖行业首个按GMP药品标准建设的30万级无菌车间,近年来先后跻身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快速升级的消费趋势下,制糖这一传统行业需要主动求变。围绕城市办公族的“空调病”,甘汁园推出独立冲饮的空调姜枣茶。针对女性经期的科学管理,企业又设计了“3天姜枣黑糖重调+4天阿胶黑糖轻补”的便携套装。2021—2023年,企业累计销量20亿包,领先同行业其他品牌,从国内34个省级行政区,到海外30多个国家的华人超市,都能看到甘汁园的身影。
在此背景下,企业仍以每年5—10款的节奏,更新产品。“为国人创造优质的绿色好糖,这件事值得我好好做一辈子。”蔡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