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从最初的“闪电战”演变成如今的消耗战与拉锯战。俄罗斯最早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势姿态,迅速并吞克里米亚,并在顿巴斯地区支持分离主义武装,试图迅速瓦解乌克兰的防线。然而,乌克兰依靠西方国家的大量援助以及本国士兵的顽强抵抗,硬生生将战线稳定在东部地区。西方的军援、经济输血和情报支持,成为乌克兰能够撑到今天的重要支柱。
从2024年夏天起,俄军将主要攻势集中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波克罗夫斯克。这座城市也被称为“红军城”,不仅是煤矿丰富的工业重镇,同时还是乌克兰东部重要的交通与后勤枢纽。若失守,乌军在东部的补给线将遭受致命打击。俄军投入超过十万兵力,而乌军仅有三至五万人坚守,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俄军凭借炮兵火力、无人机密集打击以及滑翔炸弹等高强度攻击,逐步蚕食外围村庄与制高点,如扎蒂肖克村和罗金西克矿区,从而切断部分补给线。乌军只能依靠战壕、反坦克导弹与小规模反击维持局面,双方损失都相当惨重。
在波克罗夫斯克北部,乌军多次组织反击行动,使用坦克打击俄军侦察小组,暂时稳住部分阵地。然而,俄军则依靠光纤控制的无人机与重型航空炸弹展开压制,使乌军陷入弹药不足、医疗点爆满的困境。自阿夫迪夫卡陷落以来,俄军将“包围歼灭”战术作为范本,试图在波克罗夫斯克重演相同的战法。对于乌克兰而言,一旦这3至5万守军被合围,将是巨大打击。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经济几乎崩溃,每月需要约50亿美元的西方资金支持来支付薪资与养老金。军事工业体系大多被摧毁,只能依赖北约供给武器。征兵工作已经走向极端,监狱犯人甚至女性囚犯都被征召上前线,引发民怨沸腾,部分民众甚至通过网络联络俄军,以金钱交易方式要求轰炸当地征兵办。俄军虽然损失惨重,仅几个月内就有上千辆装甲车被摧毁、死伤数十万,但因人口和后备兵源优势,依然能够不断补充。
2025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推动俄乌谈判,并设定停火最后期限。然而,双方诉求严重对立。俄罗斯要求承认已占领领土、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并进行“非军事化”;乌克兰则坚决要求恢复到1991年独立时的边界,并寻求西方安全保证。谈判在多哈、柏林、阿拉斯加等地展开,特朗普甚至提出以“领土冻结数十年”作为折中方案,但未获乌方接受。俄方虽同意在北部撤回部分土地,但在东部坚持保留战果,泽连斯基在视频会议上明确拒绝,称“主权不可交易”。
与此同时,战场上依旧激烈。俄军在红军城外围发动攻势,逐步逼近城市东郊;乌军则派遣豹2A4坦克清剿潜入城区的俄军特种部队,暂时稳住局势。俄国防部宣称已控制多个居民点,而乌军不断增兵防御。到2025年夏,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推进约76平方公里,乌军则在库尔斯克境内夺回约5平方公里俄方土地。战线此消彼长,消耗惊人。
红军城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它是顿涅茨克地区的工业与交通核心,煤矿和铁路在此集中,掌握它就意味着掌握了乌东后勤大动脉。如今俄军在三面合围之势下不断施压,乌军则背水一战,死守城防。截止目前,俄罗斯控制了约19%的乌克兰领土,而乌军依然在东线苦苦支撑。随着双方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和谈始终停滞不前,这场战争仍在继续,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轻易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