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沙水域,存在着超过230个岛礁。尽管这些岛礁分布广泛,绝大部分潮落时露出水面,潮涨时又没入海中,但实际可用的陆地面积非常有限。因此,虽然这些岛礁对民用和军用的意义曾不大,具备进行吹沙造陆的条件的岛屿也屈指可数,且造价昂贵,极少有国家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建设。但随着南海地区渔业、油气资源的丰富以及航道的重要性,这些岛礁逐渐从原本无人问津的状态变得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目前,南海的岛礁已成为多个国家争夺的焦点。中国虽然主权宣称涵盖了整个南海,但由于历史原因,至今实际控制的岛礁数量仅为9个,包括永暑礁、美济礁、赤瓜礁、南薰礁、华阳礁、渚碧礁、东门礁及归台湾省管理的太平岛和中洲岛。而菲律宾则实际控制了8个岛礁,像西月岛、马欢岛、费信岛等。马来西亚和文莱分别控制着6个和1个岛礁。值得一提的是,越南控制的岛礁最多,达到了29个,其中包括南威岛、景宏岛、鸿庥岛等。这一局面与越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国力密切相关。
为了扩大对岛礁的控制面积,并确保军事设施的长期驻守,进行岛礁改造是必要的。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吹沙造陆,但这项工程的费用极为庞大。以永暑岛为例,建设费用高达300亿元人民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能进行岛屿建设的国家并不多。
截至2025年8月,中国、越南和菲律宾是南海地区主要的填海造岛国家。菲律宾虽通过非法手段占领了部分岛礁,但在实际造岛方面却没有太多能力,真正实施造岛的主力是中国和越南。自2013年起,中国开始在南海的8个岛礁(如永暑礁、美济礁等)进行大规模人工岛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到2016年,已完成13平方公里的填海工作。由于外部压力,尤其是美国的干预,中国暂停了大规模的岛礁建设,转而优化现有岛屿设施,强化驻防力量。
与中国不同,越南在早期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未能进行大规模造岛。然而,随着国力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越南逐渐具备了实施造岛的条件。2022年,越南从荷兰引进了4艘绞吸船,才开始加速南海岛屿的填海作业。到2021年,越南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岛礁建设,并在中国与越南关系缓和的背景下加快了步伐。越南的造岛工作不但推进速度迅猛,而且具有明显的军事化倾向,包括建设机场跑道、深水码头、雷达站及弹药库等军事设施。预计到2025年底,越南的岛礁建设面积将超过中国。
对于南海局势,中国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针对菲律宾等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主要进行打压和遏制;而对于越南,则保持默许的态度,允许其进行岛礁建设。其它国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或不愿充当美国的附庸,暂时未积极参与岛礁争夺,现状基本保持稳定。
未来,南海可能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军事化岛礁的建设上,预计这一地区将涌现出超过30个有军事力量驻守的小岛。面对这种局势,国内关于是否继续填海造岛的讨论也愈发热烈。那么,中国是否应继续造岛?这些岛礁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又将发挥多大作用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不会停止在南海的吹沙填岛工作,并且未来几年仍有可能填建更多岛屿。目前,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已经形成了以永兴岛、美济岛、渚碧岛、永暑岛为核心的8个大型人工岛。如果未来继续进行填海作业,主要可能集中在三个区域:
1. 宣德群岛北部岛礁:该区域有12个岛礁,可能通过填海工程连成一体,形成新的战略支点,从而增强对永兴岛的防御能力。
2. 仁爱礁及周边岛礁:部分未开发的礁盘,如仁爱礁、牛轭礁等,具有填海潜力,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展美济岛的控制范围。
3. 黄岩岛:作为与菲律宾存在争议的重要岛礁,黄岩岛的建设若启动,将填补中沙群岛缺乏大型人工岛的空白,对菲律宾的挑衅具有强烈的震慑作用。
因此,未来岛礁建设的可能性依然很大,虽然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实施的时机尚需考量。
其次,中国在吹沙填海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除了拥有“天鲸号”等超大型设备外,中国还自主研制了多种类型的绞吸船,能够在近海和内陆河流中广泛应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使得中国在岛礁建设上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远超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小国。
再者,中国在南海的岛礁不仅仅是战略重地,更是关键的军事阵地。随着海军和空军力量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两栖攻击力量的增强,中国能够有效地对南海进行控制和防御。而与越南等国的军力差距逐渐拉大,尽管越南努力追赶,但其军事能力仍难以与中国抗衡。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更多是为了遏制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军的干预和制约,而不是单纯为了应对越南等小国。
因此,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事部署,将继续发挥其战略意义。未来的南海战争,可能不再是局限于单个岛屿的争夺,而是依赖于整个海域的控制力与远程打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仅会继续优化现有岛礁设施,还会根据时机,适时扩大岛屿建设,确保南海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