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提议中国加入美俄核裁军谈判,而中国对此的回应则是明确表示:这种提议既不合理也不现实。8月27日,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直言不讳地指出,邀请中国参与三方核裁军谈判的想法完全站不住脚。这一回应简洁明了,表明了中国对这一提议的立场,进一步打破了特朗普试图将中国拉入核裁军谈判的计划。
那么,为什么美国会提出让中国参与这一谈判?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中国认为这个提议不现实?中国的核武器力量与美俄相比到底存在哪些差距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美国多年来一再推动中国加入核裁军谈判的议题,这并非偶然。事实上,过去十年,美国始终在不断炒作这一话题,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难以维持以往对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力。因此,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将中国纳入核裁军谈判,来削弱中国在核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特别是高超音速武器、多弹头分导技术以及核潜艇的研发等方面,已经让美国对其核优势地位产生了深刻的担忧。美国国防情报局在其2025年报告中警告称,中国可能会在2035年前部署60枚轨道核导弹,这些导弹的不可预测攻击路径将显著削弱美国的反导系统。
美国此举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所谓的“核军控”,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构全球安全秩序,为自身争取更多的主导权。近些年,美国一方面频繁宣扬“中国核威胁”,一方面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夸大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声称其已经超过500枚,意图通过这种舆论操作为将中国纳入核裁军谈判铺路。然而,这种做法的背后,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制定规则限制中国的战略自主,谋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从核武力量的规模来看,中国与美俄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的数据,中国的核弹头数量约为600枚,远远低于美俄两国的数量,后者的核弹头数量合计大约是中国的十倍左右。这个差距使得中国在核裁军谈判中,缺乏与美俄对等的谈判基础,因此,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中美核力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这是对美方试图将中国拉入三方谈判的不正当做法的有力反击。
除了核武器的数量差异,中美俄三国在核政策上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核力量始终保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与美俄不同,中国的核武库并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而是作为应对核威胁的最终保障。举个例子,中国是唯一一个公开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同时,其核武库中不到5%的核弹头处于实战部署状态,这一比例远低于美俄两国的高度战备水平。
谈及国际核裁军的问题,首要的一点是要明确“责任顺序”。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相关规定,核武器国家应尽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然而,美国和俄罗斯作为该条约中明确的“核大国”,至今未能履行“先大幅减核”的义务。就现役核弹头而言,美俄两国的核弹头总数约为2100枚,且这些弹头都处于“高度战备状态”,能够在15分钟内发射。而中国的核力量从未处于这种紧张的戒备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差异。
因此,要求中国参与三国核裁军谈判,实际上是违背了“责任共担、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中国并非反对核裁军,而是坚持一个原则:核裁军必须在“先减核,再谈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正如外交部所说:“手握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应当承担特殊且优先的责任。”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美国和俄罗斯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降到《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所规定的1550枚以下,并停止发展低当量核武器等新型装备。等到这两项措施落到实处,全球核裁军的进程才能顺利推进。届时,中国将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多边军控进程。
归根结底,中国的核政策始终没有改变:既要保障国家安全,又要维护全球和平。中国坚决不参与美俄主导的军备竞赛,也拒绝接受核裁军中的“双重标准”。美俄掌握着全球80%以上的核弹头,却试图让拥有远远少于它们核弹头数量的中国一起参与“减核”谈判,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中国的立场,不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也是在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