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实习生 李星洁
8月26日晚,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锣鼓阵阵,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潘乃奇、孟立敬编剧,杜林总导演,戴梀、曾晓峰执行导演,刘欣担任唱腔设计、作曲及配器,刘九江、赵勇刚、陈力、白海霞、牟显燕、廖伟等演出的川剧《榕荫记》,生动塑造了一位扎根乡土、一心为民的古代循吏形象,现场掌声不断。演出前夕,该剧主创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
《榕荫记》演出照
从细节入手
勾勒人物精神世界
作为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参演剧目,川剧《榕荫记》由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犍为县川剧团联合出演。剧目以清乾隆年间为背景,聚焦李拔在多地任职的经历,通过李拔在不同任所取得的卓著政绩,生动诠释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坚定信念,塑造了一位如榕树般扎根乡土、广荫黎庶,始终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古代循吏形象。
《榕荫记》演出照
“我们希望挖掘一位本土历史中不那么‘出圈’,却能让当代人共情的人物,李拔的生命历程恰好具备这样的特质。”编剧潘乃奇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团队最初便是以乐山犍为本土历史人物为核心切入点,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李拔身上蕴藏的“精神富矿”。“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用‘一江一树一人一花’清晰串联——治理过的江河见证他的实干,倡导种植的榕树象征他的坚守,守护的百姓承载他的初心,引入犍为的茉莉延续他的影响。这些具象元素不只是历史细节,更是打开他精神世界的钥匙,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位古人的情怀与担当。”
《榕荫记》演出照
在潘乃奇看来,川剧不仅是演绎故事的载体,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人物与地域的纽带。“我们想通过川剧的‘唱念做打’,让观众知道犍为曾有这样一位用心做事、用情为民的官员,了解他背后那段鲜活的历史。进而从认识李拔这个人开始,走进犍为这座城,读懂这份跨越百年仍值得珍视的‘循吏精神’。”
执行导演曾晓峰坦陈,最开始主创团队对李拔的事迹了解甚微,经过一次次采风、研究过后,才逐渐理解其价值。“循吏也好,廉吏也好,能吏也好,在清代历史上有很多,我个人觉得李拔最突出的贡献是加强了地方交流,比如将犍为的玉米带到福建,把福建的茉莉引入犍为,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他看来,这种“接地气”的历史细节,让李拔的形象从史料中“活”了过来。
《榕荫记》演出照
古今对话
弘扬“始终为民”思想
为了让人物“活”过来,并“立”在舞台上,《榕荫记》还精心加入了八位“志书”串场,用诙谐灵动的“画外音”的方式,帮助观众了解剧情。剧中核心唱段同样婉转动人、格外好听,深受好评。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榕荫记》在“守正”的同时,还大胆融入现代元素。总导演杜林介绍:“我们尝试将传统美学与高科技影像结合,比如用多媒体呈现榕树生长、江河治理的场景,让年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但核心始终是川剧的‘唱念做打’。”
《榕荫记》演出照
这种“融合”也体现在演员表演中。男主角“李拔”的扮演者刘九江,是位武生出身的90后青年演员,此次跨行在剧中饰演50多岁的生角。不管是年龄、阅历的差距,还是从武生到生角的跨行挑战,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于是,他通过研读李拔的事迹寻找突破。“他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解决了很多困难,而且对待人民非常温和。”
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刘九江明白,要从内心出发,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演绎角色的人格魅力。“李拔以榕树作为心里为之奋斗的精神追求,造福一方人民,这种无私的、为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一点,也得到了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赵勇刚的认可:“李拔的为官理念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以‘榕为大木,犹荫十亩;在一邑则荫一邑,在天下则荫天下’为核心。”这一意象也贯穿全剧,通过种树、养蚕、修城墙等事迹,展现李拔“造福一方”的实干精神。
《榕荫记》演出照
作为剧中男配角“何寻”的扮演者,赵勇刚用川剧丑行功底塑造了一个“反面镜子”:“何寻起初也心怀百姓,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思想、初心就有所跑偏,逐渐懒政、庸政,与李拔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演过程中,赵勇刚借鉴丑角的表演方式,凸显李拔“始终为民”的可贵,也为剧情增加了不少调剂。
“李拔身为清代循吏,其‘守规矩、爱民生’的特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与当今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杜林期望,借助川剧这座艺术之桥,通过跨越古今的精神共鸣,将李拔这位地方历史人物引入大众视野,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激发人们对现代职业操守的思考和讨论。
8月27日晚,川剧《榕荫记》还将继续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演出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