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的2025年,价格战已成为主旋律。过去一周,包括五菱星光 S、奇瑞风云X3和X3 PLUS、吉利博越等数十款新车集中上市。
其中,奇瑞风云X3定位纯电方盒子,售价8.99万-10.99万元,将在10万元级纯电 SUV市场与方程豹钛3直面竞争;新款吉利博越限时售价仅7.89-9.99万元,新车不仅外观内饰调整,还全系标配了 Flyme Auto 座舱系统。
与此同时,几款备受瞩目的新车也纷纷开启预售。
一边是捷途最新力作捷途L7 PLUS,这款定位中型SUV的车型对标理想L7,搭载了双冰箱、长续航和电梯座等高端配置,预售价仅需12.99万元起步;另一边,上汽奥迪推出的E5 Sportback,作为奥迪品牌的首款豪华纯电轿车,预售价也仅为23.99万元起。
这些车型,涉及燃油、混动、纯电多种动力形式,但无一例外都具备极高的产品力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它们的预售和上市,赢得了媒体的满堂彩。
然而,一个遗憾的现象也引人深思——为何市场上的“好车”越来越多,但似乎却越来越不好卖了?
这不是在“诅咒”新车,而是基于行业过往的惨痛教训。
在内卷已成常态的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合资企业和豪华品牌齐齐卷入降价潮,仿佛谁不降价,谁就出局。但好车越来越多的同时,“好卖”的门槛却越来越高。
一直以来,汽车市场就不是“叫好就叫座”的简单游戏。从燃油时代的马自达3、标致408、福特福克斯,到新能源时代的智己LS6、极氪MIX,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它们拥有强大的产品力,但销量却始终未能如预期般爆发,最终归于平淡。
在庞大的汽车市场体量下,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好车”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销量?市场层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高度集中的头部聚拢效应。
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势能”的影响。没有强有力的品牌背书,或者没有销量带来的“声量”和“势能”,即使产品力再强,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当今社会,销量往往被视为“声量”的直接体现。销量越大,品牌讨论度越高,由此形成的“正反馈”效应会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数据显示,80%的购车者会参考网上评价。
如果一款车月销过万,它会自然上热搜,KOL争相试驾,用户分享使用体验,形成良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车型无疑就是小米SU7、YU7,凭借雷军个人IP和社交炒作,两款车型已经成为车圈现象级作品。
反之,如果一款新车在上市初期未能迅速冲破销量瓶颈,那么它就很难获得足够的声量和关注度。即使品牌方投入巨额广告费用,也难以激起真正的用户讨论和购买意愿,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这种“马太效应”使得市场资源越来越向头部品牌集中,让后来者即使是“好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次,产品同质化加剧,品牌价值成为核心竞争力。
当前,无论是由自主品牌率先引领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配置,还是在外观设计上的相似性,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在众多车型中找到独特的卖点。
而当大部分车型都拥有相似的配置和设计语言时,如果一个品牌没有强大的差异化优势,或者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就很难真正进入消费者的视野,更遑论将其纳入“购物车”。
因此,想要在同质化市场脱颖而出,要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功能或技术突破,要么深耕品牌价值的塑造。
第三,市场竞争白热化,所谓营销,“营”得好才能“销”得好。
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可能都有几十款车型在同台竞技。这种激烈的竞争,最终会反映到销售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营销”。“营”得好,才能“销”得好,通过营,降低“销”的难度。
但如何“营”得好,成为了当下车企营销老总们最头疼的问题。
当下,车企都在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社群运营等方式,试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触达并转化潜在消费者。
比如奇瑞和吉利银河系列就是正面案例,它们通过渠道改革,抖音直播和KOL合作,快速积累声量,销量节节攀升。
最后,除了上述原因,消费降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需求的降低,对汽车消费行为和整个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消费降级并不意味着大家完全不消费了,而是更精打细算,追求在有限预算内获得更高的实用价值。
资料显示,2025年前5个月,国内10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同比暴涨了51%,因此,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鸥,以及吉利星愿等车型的销量都迎来了阶段性的爆发。
而对豪车,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最显著的就是品牌光环在务实需求面前有所减弱,相较于传统豪华品牌,更具价值感的国产新势力成了中产阶级的普遍选择。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好车”的出路何在?如何让“好车”真正“好卖”?这其实是个辩证的议题,需要车企采取不同的策略,并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进行调整。
首先,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差异化是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这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设计上的独特,甚至是服务模式上的颠覆。
其次,对于那些希望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的企业而言,长期主义至关重要。在销量困难的时候,更要聚焦于品牌建设、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的长期投入,而不是被短期的销量波动所裹挟,只有当品牌真正立住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第三,品牌是汽车企业最宝贵的资产。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优质的用户服务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才能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吉利汽车通过其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调整,特别是银河品牌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其品牌战略的有效性。
最后,虽然整体市场竞争激烈,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细分市场机会。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精准定位目标用户,并提供能够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车型。
“好车为什么也不好卖”?归根结底,是内卷下的系统性问题。
所有车企都应反思:不是“好车”不够好,而是“好卖”需要品牌、声量和差异化的完美结合。
在越发恶性的竞争环境中,强大的品牌力、独特的产品差异化、精明的营销策略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缺一不可。只有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并适应市场变化,坚持长期主义,并致力于构建强大品牌价值的车企,才能让他们的“好车”,最终走向“好卖”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