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
从觉醒年代到今天,鲁迅从未远离。但鲁迅先生可能没有想到,在网络文化异常发达的今天,他却成为了“流量大咖”。
社交媒体上,“给先生点支烟”成为了热门话题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墙画”引发争议,部分游客模仿“给先生点支烟”拍照,被控烟志愿者投诉可能误导青少年。与此同时,在上海书展上,“鲁迅同款毛背心”文创产品爆火出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符号”。两起事件看似矛盾,实则指向同一核心问题: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传承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答案在于:为其“创造”流量,而非“消费”其流量。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夹烟墙画”争议,本质是流量思维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异化。鲁迅抽烟的形象源于其创作时的真实习惯,但墙画将室内场景移植到公共空间,加之游客的模仿行为,客观上形成了“公共场所吸烟”的视觉暗示。控烟志愿者的担忧并非小题大做——青少年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符号层面,若将鲁迅与“吸烟”强行绑定,可能弱化其作为思想启蒙者的精神高度,甚至传递错误价值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打卡行为”背后是流量至上的逻辑:通过模仿、戏谑历史人物吸引眼球,将文化符号简化为娱乐素材。当“给先生点支烟”成为网红密码,鲁迅的批判精神与深邃思想被消解为一场“行为艺术”,这无疑是对文化尊严的伤害。
“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
与“夹烟墙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迅同款毛背心”的爆火展现了文创开发的正确路径。这款产品以鲁迅1930年的标志性穿搭为原型,复刻了许广平亲手编织的紫色背心,并挖掘出其与广州的文化渊源。从《两地书》中的温情记录,到鲁迅穿着背心写作、会友的历史场景,文创产品通过还原细节,让鲁迅从教科书中的“斗士”形象,转变为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人”,这也让我们想到了《觉醒年代》电视剧中,鲁迅在教育部门前叉腰立牌“不干了”,以傲娇姿态表明与旧势力决裂的态度,被网友称为“鲁迅式辞职”。
更关键的是,这款毛背心并未止步于“复古穿搭”,而是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态度的载体。莫言、赵冬梅等文化名人的穿戴示范,抖音、小红书上“鲁迅OOTD”的风潮,让毛背心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一种圈层认同,它“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消费语言”,让鲁迅精神在时尚潮流中实现“从历史到当下的穿越”。
鲁迅之所以被无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直到今天,他的犀利深刻依然未曾过时。鲁迅长孙周令飞的提醒发人深省:“英雄的崇高性不在于流量密码,而在于精神传承。”当前文创市场乱象频出:鲁迅被设计成“臭豆腐脸”“海盗眼罩”等恶搞形象,甚至被染金发、挂金项链。这些产品以“萌化”“搞笑”为卖点,实则是在“消费”鲁迅,更可能误导青少年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真正有价值的流量,从来不是对历史人物的戏谑与消费,而是对其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人物的精神“活”在当下,而非被流量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