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不禁思考,作为南宋皇家的赵氏后裔,赵构应该对于北伐抱有最为迫切的积极态度,然而,他却又是最为畏惧北伐的皇帝,真是让人困惑不已。1134年,即绍兴四年的春天,岳家军跨越长江,从湖北武汉出发,开启了他们的北伐之路。他们士气高昂,英勇奋战,成功击败了金国与伪齐联军,迅速收复了相当多的失地。赵构对此颇为欣喜,甚至任命岳飞为靖远军节度使,以示对他的器重。
然而,到了1136年(绍兴六年),岳家军再次出征北方,占领了伊阳和洛阳,然而由于孤军作战,他们最终被迫撤回了鄂州。在这次北伐中,岳飞虽有壮志未酬,却在心中写下了动人心弦的《满江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抱负未能实现的愤懑。到了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再次南侵,岳飞出动大军,将金兵打得溃不成军,士气高涨,甚至有人高喊要“直捣黄龙”,意欲通过一次次胜利唤回国家的荣光。
但就在岳飞准备北上之际,朝廷却发出十二道金牌,迫使他回京。当他不得不退回时,难免长叹一声,感慨道:“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有人说岳飞缺乏政治手段,迎回徽钦二帝对赵构的威胁并非小事。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即便徽钦二帝回到朝中,赵构是否就真需让位呢?历史上大明宫廷中,明英宗回朝时也是被软禁,赵构完全有其他手腕来保持自己的权力地位。
赵构不愿意北伐,甚至以虚构的罪名杀了岳飞,还屈辱地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朝廷众臣对此却无人提出反对,这更显示出赵构对权力的控制已经达到极致。难道这其中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事实上,尽管北伐胜利在表面上看来是个极为光荣的事情,但赵构却宁愿扮演一个不受欢迎的皇帝,这无疑让人感到费解。
赵构不愿意北伐的原因相当复杂,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缺乏了充足的动力与勇气去着手北伐。亲身经历了金兵的强大,赵构心中的阴影难以磨灭。他总认为北宋时期的国力远胜于南宋,还是轻易被金军击败,眼下的南宋如何能与之抗衡?在丢失了北方广大领土后,赵构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稳定南方的统治。他宁愿屈辱地维持一半的江山,也不愿以浪荡的姿态去北伐中冒死前行。
再者,赵构的确对徽钦二帝的回归心怀恐惧。这两位被视为正统的皇帝,要是归来,赵构恐怕连施展权威的勇气都没了。杀死徽钦二帝与杀岳飞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极有可能引发权臣和百姓的强烈反对,而后者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部分的支持。此外,赵构也心知光是外敌的威胁不足以维持稳定,内部的动荡同样要命。基于祖辈赵匡胤的方法,后继者们也被迫沿袭这些手段,这让各种隐患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