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传学院教授
经常有学生问我“思辨”的精准定义,其实,思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反定义”“反本质主义”的自由调性,很难给出一个将其框定在“语词囚笼”中的教科书般定义。我对思辨的描述是:一种觉得某件事、某个道理、某个结论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问题感。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在认知失调时有消除冲突和失调的本能——当觉得一件事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时,就会寻求新的理所当然感,这个过程就是思辨。
一个人为何缺乏想法,认知肤浅,写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评论?就在于脑子里的理所当然太多了,冻结在人云亦云、他者所灌输的理所当然中,面对一则材料,一个道理,很容易就丝滑地奔向那个未经自己思考的理所当然。脑子里全是理所当然的结论——这就是很多学者所批评的“三无现象”:无问题、无想法、无论证。
写作文为何写不到考试要求所需要的800-1000字?理所当然的结论,几句话就写完了,撑不起800字啊。
作文为何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这个“理所当然”的观念水位太低,未能在批判性思维和思辨的检验下,去迈向较高的观念水位。好的文章,拼的不是字词文采,而是认知的水位。要打破浅层的理所当然,在思辨中让一个道理迈上更高的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