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一架客机降落在北京机场。63岁的张闾琳走下舷梯时,手里紧攥着父亲张学良托他带回的旧照片,那是1928年张作霖葬礼上,少帅与父亲最后的合影。
这位流亡半个世纪的张学良独子不会想到,此行不仅揭开家族百年秘史,更牵出一桩震动中央的2000万巨款之谜。
当张闾琳的黑色轿车驶入沈阳市档案馆时,等候多时的专家们捧出一摞泛黄的账本。
这些1931年前的地契显示,张家在东北拥有37家工厂、210万亩良田,总资产折合当时5000万大洋。档案馆王主任指着1932年的日军清单叹道:"九一八后,这些产业全被标注为'满洲国军用物资'。"
在沈阳军区档案室,张闾琳发现了更惊人的记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学良通过地下渠道向八路军捐赠的武器弹药清单,仅1938年一次就包括3000支步枪、50挺机枪和20万发子弹。
这些装备被标注为"东北军旧藏",实际是张家变卖海外产业所得。
中央特派员李处长在会谈中首次披露:1984年中央文件明确将张家财产问题定性为"历史遗留问题",而非普通民事赔偿。
他展示的财政部报告显示,2000万款项中,1200万来自张家被日军侵占产业的折价补偿,800万则是国家对张学良抗战期间个人捐献的专项补助。
"这笔钱不是简单的数字。"李处长指着1940年的一份密电解释道。当时张学良在软禁中仍通过宋美龄向延安捐赠了5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购买150架战斗机。
而张家在1937-1945年间累计捐出的黄金、古董、现金,按当时物价计算超过2000万大洋。
当张闾琳走进大帅府旧址时,85岁的老园丁张伯颤巍巍递来一串钥匙。这是1948年张家仆人冒险埋藏的地窖钥匙,里面藏着1931年未被日军搜出的3箱地契。
这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张家在东北的产业分布,其中竟包括1924年张学良用私房钱资助的23所乡村小学。
在最后一天的闭门会议上,中央代表拿出1992年张学良的亲笔信。信中少帅写道:"国家若需补偿,请将款项用于教育。"
最终,2000万中的1500万被设立为"东北抗日英烈教育基金",500万用于修复张家在东北的23所小学旧址。
离开沈阳那天,张闾琳在机场免税店买了盒中华烟,这是父亲1990年恢复自由后最爱的牌子。
他望着舷窗外渐远的土地,终于明白:这2000万不是简单的金钱往来,而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郑重交代,是对那些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的永恒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