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A股创下了多项历史纪录,行情火热之余,恒生科技却显得“波澜不惊”,当日仅小幅收涨。
6月以来,恒生科技持续横盘震荡,但热度却不降反增,资金纷纷“抢筹”相关ETF。为何仍有大量资金逆势加码?是市场在博弈“补涨”预期,还是另有深意?
横盘震荡下,恒生科技的热度为何不降反增?
二季度,自外围扰动“靴子落地”之后,A股科技股尤其是CPO光模块等AI算力硬件方向,表现较为亮眼。在光模块龙头“易中天”的带领下,创业板指也在近期突破了去年924行情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部分消费互联网龙头股却因外卖竞争加剧而表现低迷,带动恒生科技指数横盘震荡了较长时间。
(数据来源:Wind,2024-12-31至2025-08-18,“CPO光模块”指的是Wind概念指数当中的光模块CPO指数)
但横盘震荡之下,港股科技的热度不降反增。以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为例,据Wind统计,截至2025-08-18,近60个交易日当中,该ETF获资金净流入约63.74亿元,净流率高达23.67%。截至2025-08-18,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最新规模已达351.8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
(数据来源:上交所、Wind,截至2025-08-18;注1:ETF规模=交易所披露的份额*当日单位净值;基金规模并不代表业绩水平,规模数据为时点数据,不具备长期参考价值;注2:净流率=区间净流入金额/期初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当大家在自嘲“我在恒生科技躲牛市”的时候,为何仍有大量资金在布局相关的ETF?
或许是在博弈恒生科技后续补涨预期。
何为“补涨”逻辑?又为何博弈恒生科技“补涨”?
“补涨”(通俗理解)是指某板块或某指数前期相对其他相似或关联资产明显“滞涨/跑输”,当估值/涨幅差距扩大后,在出现催化(政策、盈利预期上修、流动性或资金轮动、空头回补等)时,价格阶段性向均值回归的追赶式修复(追平部分估值或涨幅差距)。
“补涨”的典型路径通常为:
(1)前期跑输→(2)相对估值差距被放大→(3)催化(政策、盈利预期修正、流动性宽松、海外风险偏好改善等)出现→(4)资金配置或交易盘(多/空、量化、套利)加速→(5)价格快速阶段性修复→(6)是否延续取决于基本面兑现,即:“补涨”并不意味着回到“应该”的价格,“应该”本身是流动目标;补涨完成后若基本面未跟上,可能再度走弱。
当前恒生科技指数被市场博弈补涨,核心或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先涨后回撤、再度相对落后:年内(上半年)恒生科技大幅反弹后开始走弱,相对A股部分科技成长与海外科技再度落后,形成“补涨差距”;
第二,估值仍处历史较低分位:当前恒生科技指数整体及部分成分股估值仍在历史相对低位区间徘徊,市场认为悲观预期或已被大量计入,可能为补涨叙事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垫”心态;
第三,AH价差与再平衡预期:AH溢价指数下行引发“港股相对补涨”再平衡的想象,即A股先行修复而港股(尤其是科技板块)相对跟涨不足,市场倾向预期“H端补涨”来缩窄差距;
第四,资金面—南向资金节奏与潜在再配置:截至2025-08-18,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已超9400亿港元,若接下来南向流入一旦出现再加速,结构上或从高拥挤度板块(高分红等)轮动至高Beta科技龙头,可能被视为启动补涨的触发信号;
第五,资金面—海外流动性持续改善外溢至港股: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市场展开对外部利率见顶或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弱的讨论;
第六,政策与监管层面有望边际改善;
最后是预期差:部分投资者可能认为,互联网平台广告、云服务盈利、AI投入效率及回购/股东回报策略的改善尚未被完全计入当前价格,即“价格落后+基本面潜在修复”。
(以上数据来源:Wind,CME FedWatch Tool,截至2025-08-18)
一句话总结,当“前期相对落后+估值相对低估+价差收敛预期”叠加,以及美联储潜在降息与南向资金再配置的影子浮现,资金或开始博弈恒生科技有望“补涨”。
多家机构认为恒生科技有望补涨
不少机构于近期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恒生科技指数有望补涨。
国投证券林荣雄团队认为,从60日滚动收益率差值来看,历史上创业板指和恒生科技两者存在明确交替轮动关系,当创业板指涨幅领先恒生科技20pct时,多数意味着恒生科技相对收将迎来补涨(例外情况是2021年机构极致抱团行情,由于新能源导致产业基本面相差太大导致收益率差值扩大至30pct以上),目前两者收益率差值已经来到18pct,或暗示:
同样具有“机构重仓”和“反杠铃策略”属性的恒生科技,在创业板指大幅领涨接近新高的背景下有望迎来补涨。
中信证券认为,市场近期已经演绎出比较典型的水牛特征,当前策略应对思路是增配恒科、增配科创。具体来看,该机构指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有望给多个细分领域带来催化,同时随着科创板“1+6”政策、金融支持科创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自今年4月以来明显滞涨的科创板有望迎来补涨行情。而对于突破3600点后的策略应对思路,该机构认为当前依然是平衡港A配比的好时机,建议增配恒生科技。
(以上券商观点来源《国投证券-港股科技会跟上-250817》、《中信证券-水牛行情5问-250728》)
相关ETF
1、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SH):支持T+0交易。
标的指数为恒生科技指数,兼具硬科技与新消费属性:
1)硬科技:恒生科技代表了中国AI核心资产,成分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其中阿里、腾讯、小米、美团、中芯国际、联想等有望成为中国科技股“七巨头”;
2)新消费:恒生科技超一半权重在电商零售、汽车、家电、消电、旅游等可选消费板块,包含“蔚小理”、小米、联想等硬件厂商,携程、同程等OTA平台,以及海尔、美的等家电龙头。
(场外联接A/C:013402/013403)
2、恒生互联网ETF(513330.SH),支持T+0交易。
标的指数为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聚集互联网平台经济,涵盖了腾讯、阿里、美团、快手、百度、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巨头权重占比高达90%,前五大成分股占比超60%,锐度高,指数AI含量高达97%,DeepSeek含量达86%,是投资者布局AI+互联网核心资产的好工具。(联接A类:013171;联接C类:013172)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的标的指数为恒生科技指数,其2020-2024年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为:78.71%,-32.70%,-27.19%,-8.83%,18.70%;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表现。
风险提示:1.以上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中高风险(R4)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上述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3.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点,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4.基金管理人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6.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7.本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8.联接基金风险提示:作为目标ETF的联接基金,目标ETF为股票型基金,因此ETF联接基金的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ETF联接基金存在联接基金风险,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成份券停牌或违约的风险等。9.A类基金认购时一次性收取认购费,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认购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二者因费用收取、成立时间可能不同等,长期业绩表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请详阅产品定期报告。10.上述基金为境外证券投资的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港股通汽车ETF还面临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汇率风险、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等。11.T+0特别风险提示:跨境ETF实行T+0回转交易机制(即当日买入,在交收前可以于当日卖出),资金运作周期缩短,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风险。12.本内容提及的个股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