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直道到明长城,鄂尔多斯高原如何发挥“边缘效应”?
创始人
2025-08-20 22:21:23
0

今天我们继续沿着黄河来讲下一个地理单元——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高原这个板块在黄河流域非常突出!我们经常讲“河套”、“河套”,其实就是黄河流经宁夏至内蒙古的这一段河道所“套”住的区域。大家知道马背上一般都有套绳,黄河就像一根“套绳”,“河套”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一定要知道河套地区与河套平原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河套平原专指被黄河套住的平原区,主要就是我们上期所讲的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又称“西套平原”;还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附近的后套平原;以及呼和浩特、包头附近的前套平原。关于河套平原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下期我们来重点讲河套平原。今天我们来讲河套地区“丢掉”平原的这一部分地理单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鄂尔多斯高原”,换句话说,“鄂尔多斯高原”就是河套地区去掉西套、后套、前套三大平原后剩余的部分。

我为什么说这个地方很突出呢?大家仔细看看黄河套住的这片区域,鄂尔多斯高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片区域很少有汇入黄河干流的支流水系,它的西部有一条都思兔河,北部也有几条疏疏朗朗的河流,但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为什么鄂尔多斯高原的水网分布和东南部的黄土高原有明显的区别呢?

大家来看一下我国的这张年降水量图,看看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基本上是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线的西北侧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植被覆盖主要是草地,发展的主要是畜牧业。而线的东南侧由于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植被覆盖以森林植被为主,主要发展农业经济。

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和胡焕庸线高度重合,胡焕庸线的东南侧生活着全国96%人口,而西北侧只有4%的人口居住。

咱就不说这些气候因素了,上期我们讲到贺兰山和狼山之间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没有办法阻挡来自于西北方向的黄沙,所以使鄂尔多斯高原上出现了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你想想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水源条件能好到哪里去呢?

其实按照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环境,它其实是属于广义上的内蒙古高原的,因为内蒙古高原确实可以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四个部分。但上次有个粉丝朋友提个了问题,他说鄂尔多斯高原附近有两大地理板块,一个是东南方向的黄土高原,还有一个就是西北方向的内蒙古高原,他说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鄂尔多斯高原应该既属于黄土高原,又属于内蒙古高原!这应该如何区分呢?

确实,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东胜、准格尔一带的地貌非常像黄土高原地貌,因为这片区域的黄土覆盖厚度大于50米,也呈现出了一种水土流失的地貌。其实这种地理单元的重叠区是很常见的,如果你非要细分,那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2/3的区域应该属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部1/3的区域应该属于黄土高原。但这样分又有何意义呢?其实这种矛盾的地理属性恰恰告诉了我们,地理单元的划分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自然界的过渡态才是常态。也就是说鄂尔多斯高原一直都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过渡地带,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原因所在。

大家看看战国时期的秦在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修建的长城,这条长城的走向就和我们前面讲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非常重合。秦人在这里修长城的目的在统一六国前和统一六国后是不一样的,战国时期义渠戎长期盘踞陇东、陕北地区,秦昭襄王灭义渠后,其残部仍然可以和匈奴联合骚扰边境,所以战国时期的秦长城最先面对的是北方的义渠戎。

战国长城防线图-底图来自于:《中国历史大地图》

那秦统一六国以后匈奴已经成为秦朝最大的北方威胁,因为北方的游牧骑兵可以过了黄河来到鄂尔多斯高原,然后可以直逼关中。大家看看秦朝时期的秦长城在上郡这个地方设置了两道长城防线,为什么啊?

因为这里有一条“无定河”,“无定河”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匈奴骑兵跨过黄河来到鄂尔多斯高原上以后,最喜欢走的就是这条无定河南下去往关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中原与匈奴交锋的前线,因为频繁的战争和河道变迁所以取名为“无定河”。那在这个地方修两道长城防线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一个就是为了包围关键河谷,切断匈奴骑兵通道。还有一个就是控制水源和战略高地,扩大防御纵深,因为冲破这道河谷离关中就不远了。

那有朋友可能一直有个疑问,秦朝在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修建了长城,为什么还要在阴山山脉附近修建另一道长城呢?我们前面讲过虽然鄂尔多斯高原被黄河所套住,但是这片高原的地理环境是不适合农耕经济发展的,那古代的农耕政权什么时候才能把鄂尔多斯高原抓在手中呢?只有当河套平原在手的时候,鄂尔多斯高原才不会被游牧民族所占据,换句话说,如果河套平原丢失,农耕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据点就会马上被撤掉。

我们来看一下明朝在这一地区的长城防御图,当大明王朝在阴山山脉附近没有任何建树的时候,那它的疆域版图也很快就和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这条长城防线重叠了。明朝在正统至成化年间逐渐丧失对河套的控制权,最终的恶果就是使陕西和山西长期暴露在蒙古的威胁之下,成为明代边防的持久困局。

明代长城防线图-底图来自于:《中国历史大地图》

其实明朝对河套地区的丢失前期就有征兆,因为当时河套地区地广人稀、驻军成本又高,永乐年间明朝就逐步放弃前沿据点,将东胜卫内迁至山西,河套的防御逐渐空虚。相比于明朝守河套,秦朝除了在地利上有优势,在方法上也用的很巧妙。秦人知道只有河套平原在手,鄂尔多斯高原才会在手,这也是秦人为什么在统一六国后还要在阴山山脉继续沿用燕赵长城的原因。那河套平原在手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资保障,秦人如何做到的呢?

秦人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修建了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通过秦直道将河套平原和关中平原连接起来,这个时候的鄂尔多斯高原刚好就充当了交通纽带的连接作用,这种作用就非常像汉朝时期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连接作用一样。因为秦人知道想要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移民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里修几条道肯定没有问题,那既然有人员通过,这里的经济发展就不会太差,那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也就会非常奏效。同时,通过这条秦直道关中可以持续为河套平原输血,只要关中有足够的资源补充,那河套平原不丢,鄂尔多斯高原自然也就不会丢。只是秦帝国仅持续了14年,就被汉所取代了。

大家再看看西汉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防御!它并没有在这里建长城,只是维持了阴山山脉的长城防御,为什么呢?说到汉朝大家就会想到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话是汉朝强盛起来以后才说的,汉朝初期国力很弱,刚经历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根本就无力维持大规模的边防,所以只能采取收缩策略;而汉武帝以后又改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完全可以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推行郡县、屯田、要塞制度来代替长城,形成更灵活的防御体系了,所以只保留了阴山防线。

汉代长城防线图-底图来自于:《中国历史大地图》

今天讲的够多了,最后总结一下,鄂尔多斯高原在古代军事上的作用其实就是游牧政权连接关中平原的通道,中原王朝连接河套平原的纽带。中原王朝对河套平原的把控需要依靠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也需要河套平原来提供掩护。游牧政权对关中平原的打草谷需要依靠鄂尔多斯高原作为跳板,鄂尔多斯高原也需要游牧属性的边民来经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易点天下8月20日获融资买入1... 8月20日,易点天下跌1.80%,成交额12.49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易点天下获融资买入额1.6...
同星科技8月20日获融资买入2... 8月20日,同星科技跌1.78%,成交额2.07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同星科技获融资买入额2673...
三博脑科8月20日获融资买入1... 8月20日,三博脑科跌3.69%,成交额14.51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三博脑科获融资买入额1.6...
立方控股8月20日获融资买入1... 8月20日,立方控股涨1.07%,成交额1.04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立方控股获融资买入额140....
国子软件8月20日获融资买入1... 8月20日,国子软件涨1.35%,成交额2.38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国子软件获融资买入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