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芢生物”)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此前,该公司曾于2024年4月29日及2024年11月22日两度递表,均因超时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专注于伤口愈合疗法的生物科技公司至今尚未实现任何产品的商业化,且其上市进程正面临2026年底前必须完成的“对赌”倒计时。
公开资料显示,华芢生物成立于2012年,前身为北京中宏赛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北京华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获取青岛的政策优惠,2023年6月华芢生物将总部从北京迁至青岛崂山区,并使用现用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迁址前的B轮融资中,华芢生物引入了青岛当地政府背景的投资平台——青岛高科。
据了解,华芢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开发难治性适应症蛋白质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核心研发方向为伤口愈合疗法,目前重点推进基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在研药物。
PDGF是伤口部位由血小板释放的关键因子,能促进新血管形成、调控炎症、刺激细胞生长与移动,从而有效加速愈合。该类药物是迄今唯一获美国FDA批准的外用重组生长因子,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方面已有二十余年的应用历史。
目前,华芢生物拥有10款在研产品管线,其中7款基于PDGF技术平台,而核心管线是以下两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
Pro-101-1瞄准烧烫伤治疗,已在中国完成IIb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最终报告阶段。公司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启动III期研究,目标2027年在中国上市。
Pro-101-2专注糖尿病足溃疡,现于中国进行II期试验,预计2027年第二季度完成该阶段,目标2030年推出。
然而,新药研发风险显著,尤以高失败率的II期临床为甚。华芢生物这两款核心产品均尚未跨越此关键阶段,其最终疗效与上市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这意味着,即便进展顺利,华芢生物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获得产品收入,漫长的盈利周期对企业的资金储备与持续运营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尽管华芢生物在研发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未实现任何产品的商业化,属于典型的“三无公司”——无产品、无营收、无利润。
在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五个月,华芢生物的收入分别仅为47.2万元、26.1万元和0元。相应期间的研发开支却分别高达3991.5万元、9132.6万元和3206.1万元;净亏损分别为1.05亿元、2.12亿元和0.72亿元。
进一步加重负担的是,公司部分时期的行政费用甚至高于研发投入。公司明确表示,由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及运营相关行政开支,预计2025年度净亏损将大幅增加,且年内无法从候选药物中获得可观收入。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其流动资产净额为8700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05亿元,资金链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在融资方面,华芢生物在短短几年内估值迅速攀升。2021年5月完成Pre-A轮融资,估值约为8亿元;同年10月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20.21亿元;2023年5月完成B轮融资,引入青岛国资,估值增至33亿元。
然而,A轮和B轮融资均对华芢生物的上市时间做出了要求,规定首次公开发售需于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否则需按年利率6%-8%回投资方所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份。这一“对赌条款”无疑加剧了其上市压力,使其此次递表更具“箭在弦上”的意味。
从股权结构看,贾丽加、王轲珑、张红波、李葛卫通过一致行动人协议,共同持有华芢生物约66.99%的已发行股本,构成实际控制人,这为公司决策提供了相对集中的治理基础,但也需关注股权集中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生物制药领域,华芢生物面临着诸多挑战。核心产品距离上市创收仍需数年时间,期间临床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持续大额资金投入的压力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是其发展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
此番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也反映出华芢生物急需借助募资之力加速研发进程,从而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盈利的关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