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攻坚》宣传片中,镜头展示了许多高清画面,集中展示了中国的军事武器。突然,镜头切换到一款“厚重马赛克”覆盖的导弹,正是“长剑-100”(东风-100)。尽管片中展现了我国最先进的歼-35隐形战机、福建号航母等“国之重器”,这款导弹依然被遮掩,显得尤为神秘。事实上,这款导弹早在2019年国庆70周年庆典上首次亮相,但至今仍被“藏头藏尾”。
回溯到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庆典,东风-100导弹首次曝光。当时解说词简单提到它是“长剑系列最新型号”,没有太多细节。外观看似普通,但却引起了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这款导弹不仅拥有4马赫的巡航速度、4000公里的超远射程,还具备米级精度打击能力,是全球首款全程超音速飞行的陆基巡航导弹。 尽管如此,东风-100的具体信息依然是个谜。庆典上,导弹的长度和重量得到了一些曝光,但更多的细节依然无法得知。直到《攻坚》宣传片中出现了发射画面,导弹的尺寸和外形才得以全面展现。通过这些画面,专业人士能够推测出导弹的性能参数,而正是这些高科技特性,使得它成为中国军工的“杀手锏”,值得保持神秘。 当时,美国的“战斧”导弹仍在亚音速的水平徘徊,而东风-100却已经能够以超音速飞行,从中国沿海出发,40分钟直达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美军对于东风-100的出现感到深深的震撼。其4000公里的射程,覆盖了第一岛链的日韩、美军驻冲绳基地以及第二岛链的关岛等重要区域,几乎可以精确打击美军在西太平洋的任何布局。 东风-100的超高速度让它具备了惊人的战略威慑力。4马赫的速度相当于约5000公里/小时,在飞行到第一岛链距离中国沿海不到1000公里时,仅需不到10分钟就能够准确抵达目标。如此短的飞行时间使得敌方的防御系统几乎无法做出有效反应。 东风-100的威慑力源于三个方面:首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得导弹能够在千里之外锁定目标,精确度达到了米级。其次,东风-100采用了先进的压燃冲压发动机技术,使其能够在飞行过程中进行蛇形机动,极大地增加了导弹避开防空系统的能力。此外,导弹表面涂有智能隐身涂层,能够模拟云层反射,从而迷惑敌方卫星探测系统。 在一次东部战区的实弹演习中,东风-100成功穿透了10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现场的指挥官惊叹道:“这哪里是导弹,简直就是穿甲兽!”由此可见,东风-100的破坏力可谓恐怖至极。 从宣传片的角度来看,东风-100不仅威力巨大,还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几乎能够做到随时发射。即使是其发射装置,也展现了高度的技术精密度,因此它的“打码”处理也不难理解。除了性能强大外,东风-100的飞行技术也十分令人震惊。 该导弹的发射过程堪称一项技术奇迹:首先由固体火箭助推器将弹体迅速推至高空,接着超燃冲压发动机接力提供持续超音速巡航。最后,导弹进入末端加速阶段,通过俯冲攻顶,以最大动能击中目标。这样的设计让东风-100能够在20-40公里的高空飞行,巧妙避开“爱国者”导弹的拦截范围,同时又低于萨德系统的最佳拦截高度。美国曾用标准-6导弹对其进行模拟拦截,结果全部失败。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2025年初,美国五角大楼传出了消息,东风-100已悄然停产,原因是“技术落后”。这款在六年前让美军紧急修改防御计划的导弹,竟在短短几年内被中国军工淘汰。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不断研发出更加先进的导弹。比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已经具备了突破10马赫的突防能力,而东风-27则搭载了末端AI自主识别系统,能够实时锁定移动中的目标。 此外,东风-100的造价仅为1200万美元,而相较之下,鹰击-21导弹虽然突防能力提升了400%,但价格也只上涨了30%。在现代战争中,经济性成为重要因素,便宜的导弹意味着可以在长时间的对抗中保持优势。 与美国耗费10年和24亿美元研发的AGM-183A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相比,东风-100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武器。美国在2025年关键试射中因为发动机脱落导致失败,而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早已完成量产并进入实战部署。 当西北某基地测试新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温度突破3000℃时,东风-100已经悄然走进了军事博物馆。虽然它不再是最先进的武器,但它为后继者铺平了道路。在东风-100的量产过程中,所验证的冲压发动机技术、耐高温材料等,已经成为高超音速武器的核心技术之一。 央视宣传片中的“厚码”正是中国军工哲学的隐喻。当歼-35等装备在画面中大方亮相时,真正的“杀手锏”依然在迷雾中蓄势待发。东风-100从问世到“技术落后”的迅速变化,正是中国军队以创新速度碾压物理速度的雄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