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帝离开北京,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可是在抵达承德后不久,嘉庆帝就突然死去,且没有留下任何遗言。随行的王公大臣们按照“秘密立储”的祖制,寻找传位诏书,然而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不过,作为嘉庆帝的嫡子,道光帝还是在争议中坐上了皇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改写历史
有人可能觉得不对,因为根据清朝官方史料的记载,道光帝是嘉庆帝钦定的皇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比如《清实录》记载,嘉庆帝在病重时,召集朝中重要官员,当众打开装有立储诏书的鐍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在完成这件事后,嘉庆帝才撒手人寰的。
然而,这段记载是存在问题的,或者说是被清朝官方篡改历史。真实的情况是嘉庆帝暴亡后,随行官员并没有找到传位诏书,内务府大臣禧恩认为应该由皇次子绵宁继承皇位。可是,参与军国要务的军机大臣们却非常犹豫,一度陷入僵局之中。过了好些时候,人们才在一个太监的身上找到了一个神秘的“鐍匣”。
二、争议不断
这就非常奇怪了,因为按照“秘密立储”的规矩,传位诏书是要放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直到皇帝驾崩后,才能当众开启。如此机密的文件,嘉庆帝岂会放在一个小太监的身上?在嘉庆帝死后,北京方面也没有在“正大光明”匾额后发现什么诏书。为此,嘉庆帝的皇后甚至打破惯例,以皇太后的身份下旨让道光帝即位。
由此可见,在嘉庆帝死后,人们确实没有发现他生前亲笔写下的传位诏书。此外,还有一件事可以作为佐证。道光帝在临终前意识还很清醒,他吸取了历史教训,不仅在紫禁城里有一份传位诏书,而且还挣扎着又写了一份,来平息可能出现的争议。既然没有真正的传位诏书,那么道光帝为何还能继承皇位呢?
三、为何即位
嘉庆帝的子嗣不多,只有五位皇子,排行第一的尚未取名就夭折了,因此排行第二的道光帝实际上扮演着长子的角色,另外还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在这些尚存的四位皇子中,皇四子绵忻十六岁,皇五子绵愉只有七岁,也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剩下的就是皇次子绵宁以及皇三子绵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绵宁是优于绵恺的。当时,绵宁的爵位高于绵恺,他已经是智亲王,而绵恺仅为惇郡王。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时,绵宁临阵指挥,并且亲自射杀敌人,让嘉庆帝十分欣慰,也在朝中树立起了威望。而绵恺热衷于戏曲、音乐,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感觉。综合各种因素来看,道光帝虽然平庸,却是嘉庆帝诸子中最出色的,继承皇位也是众望所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