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林 赵阿娜
8月13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三仓村湿地就已热闹起来,上百只白鹭或浅滩啄食,或掠水翩跹。
白鹭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在安阳,这些“白衣精灵”为何成为“常驻嘉宾”?
它们的到来,正是安阳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印证。近年来,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推进,这座古城实现蝶变:荒山披绿、浊水变清、鱼虾渐丰,为水鸟安家创造了条件。
生态治理上,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秉持“三水统筹”理念,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分段治理”原则推进安阳河综合整治,通过调配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推动河湖面貌升级;同步建设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执行水质超标“连日计罚”,为生态保护筑牢防线。
法治保障上,安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让“两库一泉”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轨道,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监管手段上,在强化“人防”基础上,安阳创新“5G+无人机”模式,将公安、检察系统纳入“河长制”体系,建立AI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构筑立体防控网,显著提升监管效能。
生态修复不止于水。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曾经裸露的矿坑变身梯田,油松与连翘沿山势铺就绿毯。这里是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打造的“生态实验室”,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分区分类施策方式,75处矿山、8400多公顷水土流失区重焕生机。
白鹭常驻,如何守护?
从宏观修复到微观护鸟,安阳的保护网络不断织密。
不久前,汤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放飞仪式”,6只经救助的鸟儿重返蓝天,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纵纹腹小鸮、红隼等。这是安阳市林业部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生动写照。
记者采访了解到,安阳构建鸟类“监测—救助—放归”完整链条,加强巡护监测,开展爱鸟护鸟科普活动。“现在村民发现受伤的鸟儿,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单一部门的努力难以形成长效合力,跨部门协同让保护更高效。依据今年7月我省出台的保护鸟类行动方案,林业部门牵头湿地巡护、农业农村部门监测疫源疫病、市场监管部门严查非法交易,形成“保护—监测—执法”闭环。
下一步,在三仓村湿地,“观鸟须知”警示牌将立在显著位置,志愿者会定期清理垃圾,村民也主动参与守护,“看到白鹭常来,都想搭把手”成了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