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7月30日俄罗斯发布禁令,挡住了东风、福田、解放这些耳熟能详的卡车品牌进入俄罗斯境内,咱们的第一反应多半都是在想,俄罗斯到底是怎么回事?简直不讲情面!
毕竟在2年多前,西方品牌一哄而散,是咱中国的卡车一头冲了进去,硬生生填补了俄罗斯运输线的巨大空缺,才稳住了它们的物流命脉,现在怎么又翻脸不认人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俄罗斯突然翻脸不认人了?
卡车也成“国家命脉”?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可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眼前这“禁令”上挪开,从宏观上来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时冲动的“翻脸”,可能是早有预谋, 俄罗斯想拿回自己的工业主权。
任何一个想站稳脚跟的大国,绝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把维系国民经济、甚至国防的关键产业拱手让人,卡车就是这样的关键, 平日里它拉货跑运输,经济运转全靠它,真打起仗来,它就是后勤的血管,源源不断输送兵员和物资。
现代军用卡车和民用卡车的技术6成以上都是通用的,这意味着民用卡车工业的底子,直接决定了国家战争动员的潜力,当俄罗斯本土的卡车巨头,卡玛斯,市场份额从6成以上被中国卡车挤压到3成出头,连工厂里的工人都开始上半天休半天了,这肯定对俄罗斯是不利的。
对那些决策者来说,中国卡车确实是解了燃眉之急,这是事实, 但与此同时中国卡车正在“掏空”他们本土的工业基础,这更是个日益严峻、让他们寝食难安的现实,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个临时的替代品,而是一个能够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本土工业体系。
所以与其说这次是个不讲信义的打压,不如说是一次产业重塑,俄罗斯人的目的从来就不是要把中国卡车彻底赶出去,他们只是想重新划定合作的规则,回头看看这2年中国卡车的“狂飙突进”,那真是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
我们确实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稳定的供应,一下子就赢得了俄罗斯司机和物流公司的青睐, 一台性能差不多的重卡,我们的价格可能比欧洲牌子便宜3成,而且皮实耐用,这在经济压力山大的俄罗斯市场,谁能不心动?
当时连汕德卡的销量都一度超过了本土的王牌卡玛斯,搁在以前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这种近乎“倾销”式的市场占领,也悄悄埋下了隐患。
首先它让俄罗斯本土产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直接给后来的政策干预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其次为了抢占市场,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把国内成熟的车型直接运过去,根本没来得及针对俄罗斯极端恶劣的用车环境,做足够的适应性改造。
俄罗斯的用车环境有多特殊?这片土地横跨11个时区,冬季漫长得吓人,零下三四十度那是家常便饭,为了除雪,路上常年撒大量的融雪剂,这对车辆底盘和金属部件的腐蚀性极强。
有俄罗斯媒体做过测评,就指出一些中国车型在防腐蚀处理上,耐用性确实不如那些欧洲老牌子,还有司机抱怨在极寒的天气下,一些电子元件的稳定性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倒不是说我们的卡车质量不行,而是实实在在的“水土不服”。
当初市场需求像井喷一样,车根本不够卖,企业第一要务是先把车送到客户手里,精细化的本地适应性开发自然就被滞后了,可这恰恰给了俄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可以拿着“刹车性能不过关”、“噪音超标”、“安全缺陷”等技术标准来阻止中国的品牌。
欧盟认证我们都能过,偏偏到了俄罗斯就“不合格”,这背后有多少是真技术问题,又有多少是策略需要,咱们心里应该都清楚了,现在俄罗斯的底牌已经彻彻底底亮出来了,一连串的组合拳,招招打在要害上。
他们先是不停提高报废税和进口关税,一台20万的车,光税费的增加就可能让成本直接上涨好几万,一下子就削平了我们最大的价格优势,又收紧认证体系,要求所有车型都必须在俄罗斯本土实验室进行测试,这周期拉长到一年半载不说,费用也翻了好几倍。
目的就是想拖住我们的脚步,最后才是最狠的“禁售令”,直接冻结市场,让那些已经在路上的、压在仓库里的车辆都进退两难。
不是卖车那么简单
就在禁令发布前不久, 俄罗斯悄然推出了“工业本地化计划”,这核心内容其实很简单,欢迎你们来投资建厂,只要你们的卡车在俄罗斯本土的组装率、零部件采购率达到一定标准,之前那些高额的关税就可以大幅减免,甚至还能享受税收优惠。
这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俄罗斯不想要中国运来的卡车,他们想要的是能在俄罗斯本地造出卡车的工厂、技术和供应链。
他们是希望中国企业能像过去那些西方车企一样,在俄罗斯建立生产基地,进而带动当地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解决本地的就业,最终把整个产业链牢牢地留在俄罗斯。
这给所有出海的中国车企出了一道没有退路的考题,你是就此止步,放弃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还是接受新的规则,进行一次伤筋动骨的战略转型?如果选择后者,那意味着要从单纯的贸易商,转变为深度的产业投资者。
这不再是卖几辆车那么简单,而是在异国他乡从零开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供应和服务体系,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需要对当地法律、文化、用工环境有透彻的理解,更需要有长期扎根的决心和耐心。
过去我们在俄罗斯的成功,更多是依赖于产品的性价比和特殊的市场机遇, 但未来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拼的将不再是单车的价格优势,而是整个体系的耐力和智慧。
服务网络能不能铺开?在几百公里都见不到一个服务站的西伯利亚车坏了怎么办?配件供应能不能及时跟上?能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本地维修技师?这些问题比单纯造一台好车要复杂太多了。
北汽福田和东风柳汽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其实已经看清了趋势,早早就开始行动,着手在俄罗斯进行本土化布局,但是这条路注定崎岖漫长。
这件事情给了我们一个警醒,海外市场没有永远的温室,靠机遇窗口期赚来的快钱,终究不如靠深耕细作建立起来的根基来得牢靠,这不仅是俄罗斯市场给我们的教训,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