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如果不动用核武器,中国只需四小时便能击败日本。”
这话掷地有声,在舆论场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而说这话的不是无名之辈,正是“局座”张召忠!
张召忠为何做出如此判断呢?那这所谓的“四小时”到底能看出中国怎样的军事实力,还有哪些战略部署?
一句四小时豪言底气何来?
那句四小时的豪言,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有实力做底牌?
要看懂这个论断,首先得从钱袋子说起,中国的GDP总量,如今已是日本的两倍有余,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这雄厚的经济实力,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反观日本,虽然是老牌发达国家,但其经济体量和军费开支,在军事发展的资源保障上,显然已落下不止一个身位。
这份差距在海军和空军的账本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中国海军,舰艇数量超过三百艘,已是名副其实的“下饺子”般壮大。
不仅双航母编队初步成型,具备了远洋作战的能力,更有055型万吨大驱这类世界顶尖的作战平台,足以睥睨群雄。
再看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总数大约一百五十艘,即便拥有被戏称为“准航母”的“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但在舰队规模和航母编队协同作战的实战经验上,与中国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空中力量同样如此,中国空军装备的战机超过三千架,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早已批量服役。
歼-20拥有超强的隐身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这意味着它能在对手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展开致命攻击。
从它起飞到抵达日本上空,不过是短短几十分钟的事情,而日本航空自卫队,战机总数约七百架,虽然也引进了美国的F-35隐形战机,但在数量规模和整体作战体系的完善程度上,依然难以与中国空军同日而语。
真正的杀手锏是导弹利刃
然而中日之间那真正的杀手锏级差距,还在于导弹技术,中国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例如大名鼎鼎的东风-21D、东风-26,射程完全覆盖日本全境,并且具备精准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它独特的飞行轨迹和快到极致的速度,让日本现有的“宙斯盾”和“爱国者”等导弹防御系统,几乎无从招架形同虚设。
受制于和平宪法的严格束缚,日本在发展进攻性导弹方面步履维艰,主要依赖美国提供的防御系统。
但在面对饱和式的导弹攻击时,这种防御的有效性便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以说中国凭借强大的海空力量,加上震慑力十足的导弹体系,已经构建起一套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军事优势。
这份优势,是多年来不懈投入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四小时”背后的战略考量与历史回声。
所谓“四小时”,并非凭空捏造的时间点,它精准地指向了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速决特征,以及一个关键变量,美国可能出兵援助的时间窗。
这个时间,理论上是美国从关岛等军事基地派出援军,抵达战场所需的最短时间。
因此那个论断的内在逻辑是,凭借中国强大的海空与导弹力量,在战争初期发动一场高强度、高精度的首轮突击。
首先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实施信息压制,彻底干扰日本的雷达和通信,使其陷入信息盲区。
紧接着导弹部队便对日本的指挥中心、机场、港口、能源枢纽等关键节点,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迅速瘫痪其军事反击能力。
如果能在这短短的四小时内,基本达成既定作战目标,那么就能成功制造既成事实,从而有效避免直接陷入与美日两军同时作战的复杂局面。
从地理条件来看,日本作为一个狭长的岛国,其防务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全国的城市、工业区和军事设施高度集中,缺乏战略纵深。
这种在和平时期高效的布局,一旦遭遇战事,便会异常脆弱,使其难以进行有效的疏散和防御,为快速瘫痪战术提供了便利。
当然这场军事推演的背后,还涌动着历史的暗流,中日两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恩怨纠葛,特别是日本二战侵华所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至今在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顽固态度,都为这种军事思考,平添了复杂而敏感的情感底色。
张召忠曾有一种看法,认为日本这个民族只敬畏强者,他曾预测当中国的GDP达到日本的三到四倍,军力也相应超越时,日本才会真正“服气”,而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不过实力的对比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在2015年张召忠还曾评论说,日本常规武器的质量强于中国,但中国在数量规模上占优,总体实力大致相当。
然而短短数年过去,随着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歼-20隐形战机批量服役,这种平衡已经被彻底打破。
甚至连美国智库的报告也承认,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步伐,已经让日本海上自卫队难以单独抗衡。
“局座”将军的新战场
2015年正式退休后,张召忠并没有就此沉寂,反而开启了事业的下半场,而且更加精彩。
他敏锐地嗅到了新媒体的风口,毅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局座召忠”,并组建了一支年轻的90后团队。
结果仅仅几个月时间,便迅速吸引了千万粉丝,此后他更是相继入驻B站、微博等平台,首次直播就引爆网络人气空前。
他的《张召忠说》等一系列节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军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影响了大量年轻人。
他甚至将公众号直接更名为“战忽局”,坦然接受并巧妙地利用了自己身上的公众形象。
他拒绝了千万元级别的商业投资,坚持保持内容上的独立性,就这样一个出身行伍的共和国将军,在信息时代找到了自己新的战场。
他不再需要面对真实的装备和潜在的对手,而是面对镜头、键盘和海量的互联网大众。
虽然他早年的一些预测,比如曾低估中国四代机的研发进程,结果歼-20很快就实现了首飞,让一些言论显得不那么精准。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似乎并未影响他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号召力,人们消费的,或许不只是他专业犀利的军事分析,更是他身上那种自信、敢言,甚至带着点自嘲的“局座”人设。
他昔日的言论与今天的现实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而他本人则继续在自媒体的舞台上,将军事、历史与时事融为一炉,继续塑造着公众对国防与国际关系的认知。
至于那其中的界限,究竟是深思熟虑的战略推演,还是迎合大众情绪的巧妙叙事,或许早已模糊不清了。
参考资料:
扬子晚报《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抖音@四川共青团《日本这个国家,记吃不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