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汽车又出来喊冤了。从i8上市至今已近一周,乘龙汽车“怨气冲天”,但它似乎只喊冤,却始终没有公布任何重新实测工作的时间表。与此同时,在网络上,它赚足了品牌声誉与同情分。
7月29日晚,理想i8上市。官方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一辆乘龙卡车被撞得车厢翻离,驾驶室解体,而理想i8的车头与A柱几乎毫发无损,画面一出,舆论瞬间沸腾。
次日,7月30日,乘龙汽车连发数篇推文回应,称“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同时放出一段驾驶室变形量极小的测试视频,意在反击“碰一下就散架”的舆论质疑。
然而舆论逻辑从未复杂:不论你冤不冤,理想至少敢放出实测视频,过程透明,画面清晰。即便它存在设计预设的问题,至少它演了一场“完整的剧本”,观众有据可看。
7月31日,东风柳汽升级回应,发布“视频侵权”声明,怒斥理想行为“超过商业竞争范畴”“误导公众知情权”,指责测试场景未说明条件、未说明车况,属于“自定义碰撞条件”。
随后,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公开喊话:“相信中国汽研,要不再撞一次?” 并直接点名“直播可行”。理想另一位高管张骁也附和:“可以啊,直播都行。” 姿态可谓直白。
而乘龙汽车的回应则迅速“滑向情绪区”:8月2日推出“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海报,8月3日又发布“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的主视觉口号,接连四天发声,却始终没有一个字提及“何时自己实测”。
问题正出在这里。理想可以被质疑为摆拍、作秀,但它的i8真撞了一次,并且拍了下来。乘龙呢?如果怀疑视频不实、剧本设定,那完全可以自己主导一场实测来反击。
租一台i8不难,设置一次对撞也不难。就算来不及找第三方验证,全网直播撞一次车,也能拉回舆论。观众不在乎谁安排实验,而在乎有没有实际画面。
可惜的是,乘龙并没有做这些。四天之内它发布了4张“态度海报”,但没有一个测试计划、没有一个复测流程。甚至连“我们会考虑自证”的态度都没有。
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你可以质疑别人作弊,但你不能一边质疑,一边不动手。你质疑的是剧本,却不肯亲自上台重演,公众怎么会信你不是在心虚?
真正令人遗憾的是,乘龙其实是国有体系下为数不多的优质商用车品牌。它并非毫无质量支撑,它的问题不在安全测试,而在于应对机制上的短视与自负。
在这场碰撞背后,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对抗,更是舆论机制与品牌建设思维的碰撞。理想i8靠一支视频站上了话题C位,乘龙却在用工业时代的逻辑回应内容时代的战斗。
有专业人士已经建议:既然质疑中国汽研测试存在误导,完全可以组织一次四方共同见证的复测,查车、测试、评估全程直播。可惜,目前乘龙没有任何动作。
当“实测缺位”成为最大的沉默,所有情绪发言都会被归入“狡辩”的范畴。你可以输在实验里,但不能输在态度上。你不敢撞,别人自然就信了视频。
从这个角度看,乘龙要反败为胜,不靠标语、不靠姿态,只靠一件事:把话筒放下,把i8请来,撞一次给大家看看。如果不撞,是不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