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诗颖 王莉
图/广州歌舞剧院
英歌舞、醒狮、铁枝木偶、潮绣……7月31日至8月3日,舞剧《英歌》在北京连演四天。这部以非遗“英歌”为创作核心元素的舞剧,通过多时空叙事和潮语说唱等创新形式,掀起一场震撼视听的岭南文化热潮。演出期间,羊城晚报·羊城派记者对话舞剧主创团队,解码这部“岭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创新密码。
创新表达:岭南三部曲的完美收官
大型民族舞剧《英歌》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倾力打造。作为广州歌舞剧院“岭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英歌》与《醒·狮》《龙·舟》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总编导王思思表示,三部作品均以岭南文化为根基,但在题材、美学、结构与舞蹈肢体语汇上各有不同。
“我们都在努力突破,希望找到每部剧不同的特点,让它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王思思回顾创作缘起时充满感慨,“我们2018年创作《醒·狮》时在岭南进行了很详细的采风,看到了英歌相关的民俗表演,我们非常喜欢这种传统文化。那时就和广州歌舞剧院聊,能否创作一个关于广东文化的三部曲舞剧?没想到我们一步一步真的把三部作品都立在了舞台上。”
谈及舞剧《英歌》的亮点特色,总编导钱鑫介绍:“《英歌》以岭南非遗英歌舞为创作源泉,融合了岭南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以及历史事件,形成了一部英雄的赞歌。剧中充满岭南地区、潮汕地区丰富的人文生活——他们的情感、生活、历史与过往,都被融入其中。”
与以往作品不同,《英歌》突破了线性叙事的传统模式,采用多维度、多时空的叙事方式。“观众能看到幻境中的真实,真实中的幻境,以及幻境中的所思所想与真实时空的情感传递。”钱鑫认为,这种叙事创新让作品更具张力,使得历史精神得以穿透时空,直抵当代观众的心灵。
舞剧《英歌》此前已历经全国19城38场巡演淬炼,并于6月全新打磨提升,此次以3.0升级版亮相京城,让观众在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中,真切感受来自岭南大地的震撼脉搏。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舞剧《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详细介绍了升级亮点:上半场时长整体压缩,舞段难度性、技术性显著提升;人物情感、视频结构、舞美呈现均做了精细化调整;更重磅的是增强了观众互动体验——观众可以现场领取英歌槌,在谢幕舞段跟着演员一起敲打手中的英歌槌!
故事内核: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英歌》的故事里,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己也得以感悟和成长。
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点明了故事的核心立意:“整个舞剧主要围绕一个青年的成长与蜕变,讲述他从胆小到坚强的心路历程。其中有两个核心元素,一个是文化传承,一个是家国情怀。”剧中反复出现的“三江出海,一纸归潮”意象,既是潮汕侨乡背井离乡、心系故土的具象写照,也是全球潮人共通的文化符号。
支撑起这宏大叙事的,是丰富多元的岭南文化。剧目以英歌舞为筋骨,巧妙融入了潮汕少年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潮绣、牛肉丸、油纸灯笼等岭南文化符号。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舞剧同名主题曲大胆采用潮语说唱演绎。这些元素超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共同编织起一幅共通而璀璨的中华文明图景。
文化传承:年轻舞者的使命担当
对于参与表演的年轻舞者们而言,《英歌》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舞剧中饰演陈文耀的演员庞冠宇道出了所有主创的心声:“我觉得不管是岭南文化还是任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经过悠远历史长河传到今天,需要被这个时代的人看见。”在他看来,这部扎根岭南文化土壤、生长得枝繁叶茂的舞剧《英歌》,正在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文化的瑰宝。
谈及舞剧如何吸引并打动年轻观众,庞冠宇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点是家国大义,但它不单依靠宏大叙事层面,更有亲情的温暖,从一个小家庭的温存来打动人;另一点就是它的‘燃’,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工作之余走进剧场被‘燃’起来,让生活充满希望。”
饰演陈心远的演员依力凡从表演者的角度补充道:“我们首先是学习、了解非遗,再到模仿其肢体语言,与我们的舞蹈融合,最终在舞台呈现为艺术品。”饰演林巧儿的演员梁绮琦则透露:“我们学习了潮汕快、中、慢三种不同风格的英歌舞,努力将这个传统样式融合到现代舞蹈中,培育出新的舞蹈表演形式。”作为广东人,她深感责任重大:“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被忽略或遗忘了,我们要慢慢地把它们搬出来复现,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随着北京站演出即将圆满落幕,舞剧《英歌》不仅给京城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更以那生生不息、热潮涌动的“中华战舞”之力,向世界昭示着岭南文脉的薪火相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