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爱读书的“平凡人”,为何总能打动人心
创始人
2025-08-03 16:00:33
0

近期,“工地大叔参加新书分享会”的视频意外走红。视频中,58岁的建筑工人刘诗利穿着朴素,背着工具包,站在角落静静聆听作者陈行甲的讲述。很多人被这一幕感动,有人说,这一幕是“平凡生活里的温柔诗意,”也有人说,“这才是对阅读最真诚的注脚”。

图源/网络

刘诗利的走红,并不靠戏剧化的身份反差,也无需“感人至深”的煽情渲染。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在打零工与做农活之余,走进书店,安静读书,如此而已。而这份专注与坚持,恰恰击中我们在碎片化时代中集体忽视的一种能力:与文字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阅读变得无比轻盈,却也愈发遥远。很多人习惯了以最快的方式“获取知识”,阅读变成了“通关”某种社会机制的手段:为了通过考试、为了职场晋升。当读书成为功利目标的附属,反而丧失了它最本真的意义。

一个在繁忙工地上打工的人,一个要赶早上五点的活、倒几趟公交去书店的人,他愿意翻书、看诗、听讲座,他说:“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这是最质朴、最有力量的表达。它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只是忠于内心的那一点光亮。在他的自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励志桥段,而是一种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清醒和坚守。

事实上,他也不是第一个因阅读被“看见”的人。“外卖诗人”王计兵、“用锄头写诗”的沂蒙二姐……这些在生活重压中依然仰望星空的人,似乎总能在公众中引发广泛的共鸣。他们身上没有被包装出来的标签,有的只是用实际行动对抗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从而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一盏灯。

当我们为反复为王计兵、刘诗利、沂蒙二姐等阅读典型动容,或许也是为自己内心那部分尚未麻木的情感动容。阅读从未远去,它依然深植在社会生活的土壤里,被无数平凡人以各自的方式静静守护。从他们身上,我们看见另一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是读书人,每个灵魂都能在自己的方式中找到安顿之处。

如今,我们再次追问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带你去往哪里,而在于它让你不忘你是谁。生活纵有泥泞,但只要有人愿意捧起书,哪怕一页、哪怕片刻,那些文字终将成为自己的灯塔。

(张洁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于根伟:1分可以接受,有机会在...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3日晚,北京国安队在2025赛季中超联赛第19轮中,主场以2比2逼平天津津门...
塞蒂恩:满意球员的努力,不满意...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3日晚,北京国安队在2025赛季中超联赛第19轮中,主场以2比2战平天津津门...
注意绕行!江西这段高速封闭施工 转自:南昌发布记者今日获悉,根据昌宁高速钢结构防护棚搭设施工计划,定于2025年8月12日6时至8月...
严打!“抓100个老婆”等多名...   您在观看短视频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感人至深的视频,原来竟是拍摄演绎出来的;绚烂夺目的视频,...
0:2不敌大连英博,青岛海牛保...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3日讯 今晚,中超联赛第19轮继续进行。刚刚在主场拿到胜利的青岛海牛在多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