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少时便与唐太宗李世民结下深厚情谊,此后更是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官至宰相、太尉,位极人臣。然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唐朝开国元勋,最终却以被逼自缢而亡的悲剧收场,令人唏嘘不已。
长孙无忌,字辅机,出身于河南洛阳的鲜卑族名门:长孙氏。其先祖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是显赫的贵族,家族在北魏、北周、隋世代为重臣,地位尊崇。父亲长孙晟,在隋朝时那可是出名的外交家,他奉命多次出使突厥,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分化瓦解突厥,突厥硬是被他忽悠瘸了,他堪比战国时期的张仪,因此深受隋文帝杨坚的赏识和重用 。
然而,长孙无忌幼年丧父,与母亲高氏、妹妹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自古以来亲情在利益面前都是不值一提,家产争夺便也经在所难免,豪门更是如此!)
好在,长孙无忌生性聪慧,颇有计谋,勤奋好学,博通文史,与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从小就是铁哥们,果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长孙氏嫁其为妻,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这对铁哥们又多了一层姻亲关系。(论有一个好舅舅的重要性,高士廉不仅抚养这兄妹,还给外甥女长孙氏找了个好夫婿,不得不说高士廉这格局和眼光真的是一流!)
公元 617 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正式拉开了反隋的序幕。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得力助手,率领军队四处征战,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长孙无忌始终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因功累迁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他与李世民配合默契,成为了李世民天策府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随着李世民的军功日益显赫,他在朝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嫉妒和忌惮。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同时还数次加害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下,李世民最终决定发动政变,以夺取政权。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心腹,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和实施。他与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一起,为李世民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并亲自参与这次行动。
公元 626 年,玄武门之变爆发。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成功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李渊见木已成舟,无奈之下只得顺应形势,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将朝政大权交给了他。不久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对长孙无忌投桃报李,长孙无忌被定为功臣第一,并先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重要官职,封赵国公。他不仅是朝中的重臣,还是唐太宗的至亲,成为了唐朝初期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在担任官职期间,长孙无忌积极协助唐太宗治理国家,唐太宗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他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这部法典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经典之作。此外,他还在选拔人才、整顿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
唐太宗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初,唐太宗立李承乾为太子,但李承乾因行为不端,后甚至想要谋反夺位,最终被废。此后,唐太宗又在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之间摇摆不定。
长孙无忌认为,李治性格仁厚,易于掌控,而且他是自己的亲外甥,立他为太子对长孙家族最为有利。于是,他极力劝说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劝说下,唐太宗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公元 649 年,唐太宗去世,生前他下诏让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他对长孙无忌这位舅舅极为敬重和信任,继续重用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每有进言,李治都优先采纳。。长孙无忌不仅继续担任太尉一职,还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在唐高宗初期,长孙无忌掌握着朝廷的大权,他辅佐唐高宗处理朝政,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高宗和长孙无忌的矛盾从武则天的出现便开始了,但是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这事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反对,唐高宗最后还是坚持己见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和长孙无忌也因此成了政敌。
武则天为了扳倒长孙无忌,开始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并不断寻找机会对长孙无忌进行打击。她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大臣勾结,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虽然对长孙无忌十分敬重,但在武则天等人的不断蛊惑下,最终还是相信了这些诬陷之词。
于是,唐高宗不与长孙无忌对质,直接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将他流放到黔州。随后,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直接派人到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身亡。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当初长孙皇后一直反对让哥哥当宰相,其实也能看出熟读史书的她有先见之明,一个人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她只不过想要避免长孙家族重蹈历史上那些位高权重的外戚的悲剧,可惜她死后,长孙无忌还是将她的话抛之脑后,大概长孙无忌也想不到自己的亲外甥也会对自己下死手!
高处不胜寒,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皇家亲父子、亲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更何况只是舅甥关系。或许当初长孙无忌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他处死了房遗爱、吴王李恪,又将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等人流放,这样大面积的清洗政敌,这已经让唐高宗感受到了长孙无忌对皇权的威胁,也对他产生了戒备之心,再加上后来武则天等人的陷害,才导致了长孙无忌的悲剧结局!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