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都在热议,电影《南京照相馆》适不适合未成年人,特别是带小朋友观看。
一是怕吓坏了小孩子;
二是担心容易挑起中日仇恨。
只是,在观影方面,小孩子就真那么脆弱吗?
这些家长们自己做小孩子的时候,应该也被组织看过《南京大屠杀》、《黑太阳731》这类的电影吧。他们的心智发展受到影响了吗?
百人斩竞赛的照片就在历史教科书上,是不是也容易吓到未成年人?
还有所谓的“挑起仇恨”一说。
中日友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光咱们这边热乎,是不管用的。
一旦认真说事实,就成了伤害东亚团结合作,那这所谓的“团结合作”,不要也罢。
其实,能不能带孩子看,这不是最核心的问题,而是孩子看完之后,做家长的该如何进行正确引导,这才是关键。
比如,有些孩子看完后会表达出:“我要把小日本都弄死”这类的话。
那么,这个时候,当家长的就有必要向孩子解释,中国与日本的过去—现在—未来。应该耐心的要告诉他/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绝不能简单粗暴的归结为“把xx弄死报仇雪恨”。
这些东西,我相信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能够听懂和理解的。
可惜的是,现实中,某些家长本身在这方面的认知,或许也徘徊在孩童水平,很难提供什么合适的引导。
好了,咱们还是接着说话题。
你爱你的孩子,但敌人不爱啊。
真实的历史里那些孩子,很多都没能活到懂事的那个年龄。
但令人疑惑的是,南京城破之前,为什么还有大量军民没有撤离,就这么活生生的等着被屠城?
实际上,参考当年的情形。主要原因有二:
1.被国民政府忽悠;
2.对日本人的占领抱有幻想,完全没料到屠城的结局。
咱们先看第一点。
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根据1937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汇报的统计数据,户籍人口是101.55万人。
不过,从8月淞沪会战开始后,城里的一些高层权贵们就已经陆续离开了南京。他们有的跑去川渝方向,有的则去了感觉有“西洋人庇护,一定乱不了”的香港。
还有胡适、徐悲鸿等一些社会名流,他们也得到了秘密通知,带着全家老小提前转移了。
最终,12月南京城破的时候,大约只剩下了50万市民,以及9万守军和人数不详的流民,总人口在60万-65万左右。
选择留下的南京市民,他们大部分人没什么大钱,也没门路投亲靠友,或者家里有老弱病残,经不起折腾。
而且,他们也打心底里也是真放不下祖辈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切,不忍心抛家舍业的离开。
毕竟,老百姓日子过的不容易,哪家的房屋财产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到这儿,有人会反问,你人没了,家产还有啥意义呢?
但换到当年的情形中,被国民政府反复洗脑忽悠的南京人,几乎都没能意识到,他们将陷入到那么绝望的境地之中。
这里很有必要先简单捋顺一下历史脉络。
南京大屠杀之前,上海沦陷。
这场保卫上海的战役,叫做“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的导火索是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兴藏,驾驶军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
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对上海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八·一三事变”。
整场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这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海陆空全方位开打的战役。
虽然最终上海失守,但“淞沪会战”也让人们同时意识到,面对日寇,中国军队也是真能打一打的。
而且,这个阶段的国民政府不断发布声明,表达抗日决心和信心。
1937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当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
原文是这样说的: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上海的沦陷,让南京几乎处于了“裸奔”的状态。
但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主流媒体,依旧在掩耳盗铃般的粉饰太平。强调说,早在淞沪会战之初,军队就一直在加强吴福线、锡澄线等南京外围的防御,日本人很难打得进来。而且,南京本身占据长江天堑,历来易守难攻...
与此同时,数万周边地区民众和战争流民也涌入了南京。他们都认为,这是国家心脏,国民政府一定不会任其沦陷的,南京应该比其他地方更安全。
但实际上,那些政府高层们心里都很清楚,即便像上海那样死守,南京城也将很难守住。
11月中旬上海沦陷后,南京政府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高层们开了很多次秘密会议,商量究竟守不守。
这时候,南京以东的长江河道已经被日本联合舰队控制,长江以北几乎全是沦陷区,日寇补给源源不断。
而南京城除了一座古城墙以外,基本是一马平川,日军坦克战车如履平地。
再加上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又丢失了制空权....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南京政府高层居然还在勾心斗角,军中更是派系林立,除了自己的嫡系部队,什么桂系、晋系的军队,蒋介石根本都调不动。特别桂系,在淞沪会战中折损严重,元气大伤,都快让白崇禧心疼哭了,自然不愿意再接着出血。
经过连续三天的国防秘密会议,大部分官员都倾向撤离政府和军队,以“保存实力,继续抗日”。
但毕竟是首都,一枪不放就跑了,“国际观瞻”太不好。
因此,他们决定还是要“表演式”的守一守,于是提出了“以10个团守一下,然后撤退”的方案。
会上,蒋介石询问在场的众人,有没有人愿意主动守卫南京。
然后会场陷入死寂。
这时候,一个叫唐生智(下图这位)的人站了出来,拍着胸脯说,他上。
老蒋“龙颜大悦”,立马就把指挥权交给了他。
这个唐生智级别不算很高,身体还挺弱,因为怕冷,日常基本足不出户。更没有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但要说“表演式”防守,他可做的也一点也不含糊。唐生智公开激情演讲,表示自己和国军会与南京城共存亡。
为了表达死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竟然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都收缴了...
这时候,日军已经逼近了南京东边和南边。唯一的生路,就是朝西的长江水路。
很明显,唐生智这么做,直接就等于把老百姓最后的求生活路给彻底堵死了。
事已至此,市民们只能选择相信他能守住南京。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唐生智收缴船只的时候,专门留了两只“自用”...
更糟糕的是,当日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别说是组织老百姓有序撤退,连国军自己都乱了套。
日军分兵三路进攻南京,中路从京沪线来,南路从太湖来,北路沿长江来。
期间没有部队接到狙击任务,桥也没拆,路也没炸,日军直接兵临城下。
直到12月12日早晨,号称誓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唐生智紧急召集各部参谋和长官开会,部署撤退事宜,宣布中央指令——“按照计划,大部突围,一部过江”。
然而,至于所谓的“计划”,其实就是——没有计划。
为了抓紧时间保命,参会的长官和参谋,很多都并未返回原部队传达命令,转身就直接开溜了。这就导致有的部队,比如87、88师,接到命令撤退至城北;
有的部队,比如36师,因为领导跑路,根本没接到最新命令,还在按战前部署执行任务,阻止友军撤退。
这个历史情节,在《南京照相馆》就很还原的拍了出来。
一片混乱中,国军有的号称奉命撤退,有的却又奉命不放人,互相拉扯最终酿成惨剧。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能出城逃往安全地带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被军队提前征用了,只有少部分还能出城的车票船票,也被炒成了天价。
一张船票能换到三两黄金,普通老百姓谁买得起?
无奈,老百姓们只能回到南京城自己家里。
这就是第二个主要原因了,当时的南京市民,对日军依旧抱有幻想。
南京城内居民参照周边沦陷区居民的遭遇,认为日本人来后虽然生活将很屈辱和艰难,但只要不主动招惹他们,就不会危及自己的性命;反倒是土地、房产等大量不动产自己还随身带不走,留下来很容易就成“别人家”的了,内心非常舍不得。
更考虑到离开南京后会沦为难民,居无定所,没有收入来源等等...想了想,算了,还是留在家里吧...
最后多说一句,国军中,确实也有高层指挥官充分展现出了军人的风骨。
比如,被那些大佬们视为“杂牌军”的粤系83军。
军长邓光龙(下图这位)亲自摔掉珍藏多年的人参酒,率部密集冲锋,用粤语高呼:“不当衰仔”。
根据日军记载,在东面负责阻击中国军队的战斗中,有两个日军中队被83军全歼,无一人生还——这是整个南京保卫战,日军唯一被成建制消灭的记录。
凭借三流装备和老弱残兵向日军发起密集冲锋的国军粤系83军,也是南京保卫战中,唯一的一支建制突围成功的部队。
还有真正做到誓与南京城共存亡萧山令将军。
1937年12月13日下午1时,萧山令少将组织了南京城陷落前的最后一次抵抗,以争取更多的中国官兵能够渡过长江。
眼见渡江军队被日军一片片的扫射,几乎求生无望,逼近的日军又无力击退。已经多处负伤的萧山令,举起手枪自杀殉国。
此时的萧山令身兼首都警察厅厅长、战时南京市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等数职,他也是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长官。
时至今日,萧山令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
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展示厅里,那群星汉灿烂的毕业生照片下,关于他的介绍,也只是短短的三四句话....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