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您好!您的车险到续保期了哦,今天帮您申请了超低折扣报价……”
“您好比亚迪车主,泰康车险给您推荐……”
“您好,我是Picc车险……”
临近车险续保期,不少车主都遭遇过类似的电话“问候”或微信好友添加申请。尤其是新购车辆接近一周年,即将迎来首次车险续保的车主,更是保险推销员们“信息轰炸”的重要目标。
车险营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泄露链条?保险推销员们又是如何精准掌握到车主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侵权责任如何举证?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调查。
保险推销员频繁催缴:精准列举所购车险具体险种与保额
去年8月,记者在比亚迪汽车海洋网广州某服务店新买了一辆比亚迪宋Plus,并在该店办理了按揭贷款和车辆保险,当时销售人员提供了比亚迪保险和中国人保两家报价,经比较后记者选择了人保车险的一年期车险项目。
随着今年车险“续保期”的临近,各类保险推销电话、微信好友添加申请接踵而至。最早的“信息轰炸”可以追溯至今年6月初,7月下旬的一周时间内记者收到7个微信好友添加申请,陌生来电更是不计其数。
一些保险推销人员不仅能准确报出记者的姓名、电话、车辆型号,还清楚掌握着车辆去年的投保信息、投保险种,甚至连车辆的车架号等信息都一清二楚。
以最新接到的电话推销为例:对方自称平安车险的客户经理(以下称“推销员P”),开场即报出记者的车辆型号,知道去年投保的保险公司名称,还详细列举了去年投保的具体险种、保额,并声称可以根据去年的投保情况给记者出一个相对优惠的方案,“可以跟去年买的一样”。
售后否认外泄信息:网络发达,资料都是透明的
7月30日,记者试图通过比亚迪官方APP的“精诚服务管家”进行投诉,该模块信息显示为“售后门店在线服务”。点进去是一个名为“日常咨询-广州某服务店”的线上沟通群,群里除记者外还有五名“服务人员”。
当记者在群里表达疑似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质疑后,先是一名服务顾问回复“店端这边不存在泄露您的信息”。
当记者再次质疑为何别的保险公司推销员会知道自己的车险即将到期时,另一名服务经理答复:“首先,我们没有理由也不会泄露任何客户的信息,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第二,比如您承保的保险公司,都有您的资料,如果车辆出险,也是能获取到您的资料,车辆安装ETC或是进出入停车场啥的,都能获取到资料。”
事实上,自去年8月购车以来,记者购车、办理贷款及车险均在该服务店办理,提车、上牌在比亚迪交付中心办理,一年内也仅在比亚迪汽车海洋网广州另一4S店做过一次保养,并未在其他渠道登记过车辆保险信息,也未发生过任何保险理赔。
当记者再次在群里反馈这些情况时,上述服务经理含糊其辞地表示:“日常用车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情况下登记过自己的资料,网络发达,资料都是透明的。”
投保公司回应:不会主动泄露客户信息
在接听中国人保财险一位推销员的电话推销时,记者记录下对方提供的工号,并通过人保官方客服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客服解释称,因记者此前购买过人保车险产品,临近续保期公司会将相关信息分派给人保的业务员,以联系客户续保。客服同时表示,人保不会主动将客户信息泄露给其他保险公司。
不少车主都有车险临期被电话催缴的经历。媒体报道也显示,车主和车辆信息“在市面上流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法治日报》调查发现,有保险公司销售员“不愁没有电话打,公司提供联系名单,续保、转保和新用户的名单都有”;在网络平台上搜索“电话销售如何获取用户数据”,也能找到可以提供“保证是独家资源”的售卖方。
有业内人士坦言,由于车险产业链和利益链较长,涉及车管所、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4S店、汽修厂等,“很难明确到底是哪个环节导致了信息泄露”。
推销员承认信息来源:“报过价就会有车的信息”
在与前述平安车险推销员P的电话沟通中,记者反复追问对方如何获取相关信息。推销员P一会儿否认拥有记者的车辆信息,一会儿又承认拥。
他说,“我们平安跟比亚迪厂家都是有合作的”,“我们平安跟全国的4S店,比亚迪厂家都是有合作的”,“因为你第一年买车险的时候报过价,根据车架号来报的价,报过价就会有车的信息,你买的是人保”。
然而记者并未授权向平安询价,也从未收到过对方的报价。
律师解读:被同种业务多次推销即构成泄露证据
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质疑,记者购车所在的比亚迪汽车海洋网广州某服务店服务经理始终未能给出有说服力的反馈,并且声称:“如果您一定是认定是我们泄露的,您也可以提供证据或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取证处理,我们再次说明,绝对没有也不可能泄露客户信息。”
对于车险推销员精准获知车辆信息的情况,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晓卓明确表示,被很多车险业务员电话推销,他们还能准确说出你的投保信息,这足以说明你的投保信息被泄露了,“关于这种问题的举证责任,我们只需要证明我们投保内容在内的个人信息只向某个单一的信息处理者提供过,而现在这些个人信息却被很多其他人员获取,这就完成了我们作为被侵权人的基础举证。若对方说没有泄露,是需要他们举证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追问:相声演员调侃的乱象,为何多年不见改观?
2022年,知名相声演员孙越在个人微博账号公开吐槽被车险推销电话骚扰,直言“谁不给我打电话,我在谁家上保险”。然而三年过去了,车主在车险临期前被“轰炸”的现象依然存在。
《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专用产品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从合法渠道获取电销客户资料,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其他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保险公司应对本单位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个人信息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正如同透明橱窗里的展品,被无数双看不见的手肆意翻检。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多年,但信息买卖的灰色产业链仍在暗流涌动,企业推诿、维权艰难更是让普通人束手无策。
当技术发展的红利变成隐私泄露的帮凶,当法律法规的利剑难破行业潜规则的坚冰,普通消费者的信息安全,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文、图|记者 王莉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