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学历贬值已经这么严重,为何还有这么多家长在鸡娃?
创始人
2025-07-29 19:00:44
0

雾里看花,难得不是看透,而是不随大流。

学历贬值这个话题,早在十年前就有人在说了。

但到了今天,学历贬值从未有过如此严重。先看一组数据,今年国内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是1222万人,且未来十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

这意味着一直到2035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会超过1000万人。届时,我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可能还会更低。

这是什么概念?

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所有人口,大概也就一千多万;哪怕是我们印象中欧洲第一大国德国,其总人口也不过8000万。

这意味着我们每年仅仅是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当于德国八分之一的人口。

既然大学生这么多,那么就业形势如何呢?

但凡有脑子的都知道,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正规单位上班的人,只有55.5%,这意味着只有一半的人,能够在毕业后找到正规工作。

这两个数据叠加在一起,已经说明国内的学历贬值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但如果看“供给端”我们会发现,家长们依然在鸡娃,显然,这是有悖于常理的,或者说至少它不理性。

原因在哪里?

第一个原因,我认为还是信息不对等。

根据《麦克思2024版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本科生毕业半年之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以下的,占比高达57.8%,也就是差不多有六成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也赚不到六万的年薪。

更重要的是,以我们现实的感知来看,这个数据其实有比较大的水分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育儿成本是多少呢?

根据《育娲人口智库2024版》报告来看,我国家庭把一个孩子养育到18岁的平均成本在50万左右,如果是大学毕业,这个数字在68万左右。

其中,教育投入占到总成本的60%左右,也就是40万左右。

如此高的教育成本投入,最终的回报如何呢?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看,2024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1万,这意味着差不多需要工作10年时间,才能够抹平对教育的投入。

从纯理性的角度来看,怎么算这都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增长,从结果来看,这必然会导致学历贬值;这几年网上很多人嘲笑这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但如果是从教育投入成本来看就知道,不是长衫脱不下,而是投入产出比失衡,花了几十万读书结果出来送外卖,那前期的投入又算什么?

这些数据都说明,父母对孩子的鸡娃,其实是非理性的,当然也受到信息不对等影响。

信息不对等具体体现在,就业以及收入问题上。

尽管今天互联网上大家都在说就业难,钱难赚,但对父母来说,他们的是很难切身感知到的。尤其是很难感受到年轻人的就业市场,到底有多么卷。

父母的角度其实很简单,我辛辛苦苦花了几十万供你大学毕业,出来后就应该去找工作,先找一个班上,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为什么父母会有这样的期望呢?

这是时代造就的结果。

在父母那一代的认知里,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父母们到今天还认为,只要努力十几年,寒窗苦读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就能够改变命运。

造成这一认知的,背后可能是数千年来科举体系的体现。

在国人的基因里,自古就非常喜欢考试。且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可谓是背的滚瓜烂熟。

大家都想成为“人上人”,其结果就是比拼吃苦;你家孩子一天上两个补习班,我家孩子就必须要上三个,不管结果如何,先在学习阶段把你比下去。

考试这件事,其实是最好量化的;毕竟成绩有高低,一分之差也是差距,这种非常好量化的考试体系,也为父母鸡娃提供了绝佳的土壤环境。

你家孩子考89分,我家孩子就必须要靠90分。父母能够有这种思维,其实也不奇怪。

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到现在40多年时间里,许多父母自己就是高考体系下的受益者,很多人考上大学后,也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只不过到今天,学历贬值的速度太快,它跟出生人口下滑的速度,呈正比。

40年前的高中学历,在整个县城都算得上是文化人,30年前的大专,出去之后就能够加入大公司,进入管理层。

20年前的本科学历,国企、外企、银行几乎可以随便选。

但今天是什么情况?

你去国内一二线城市写字楼,随便一块板砖扔下去,都能够砸中一个大学生。

在一线城市,大学生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农民工数量,这就是现实。

高校扩招,本质上是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白领就业机会的增多;但今天,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我们的大学生不减反增,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学历的贬值。

本来白领就业机会已经减少了,但大学生人数却还在增加,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内卷。

去年,北京某街道办招聘,其最终应聘者都是海归博士这类级别的人物,如今已经博士都已经卷到了街道办,这让那些普通本科生怎么玩?

只能去送外卖、跑网约车,脱不下长衫,也要硬脱。

今天在大城市,把一个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需要一百多万;而按照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中位数工资几千元算,差不多需要十几二十年时间,才能够收回成本,这已经不是做投资了,完全是做慈善,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做慈善。

尽管现实如此不容乐观,为什么还有父母花钱鸡娃?

这就要说到一个更大的话题,那就是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其实就是一方的得益是另一方的损失。而今天,国内许多行业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零和博弈。

教育在内卷,或许比拼谁能够吃苦;餐饮在内卷,或许比拼谁的价格更低;就连出口贸易,我们也几乎卷死了全球其他制造业,现在也搞得欧美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加征关税。

企业出海也是类似的;先用低价倾销,迅速在当地抢占市场,成为第一之后,再慢慢赚钱,把补贴的成本用更长的时间维度收回来。

零和博弈,看起来是很聪明、很精明的做法,但唯一的问题在于,零和博弈参与者根本不管整个行业的趋势,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最终自己的得益,是以整个行业其他参与者的损失换来的。

拿教育来说,今天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的囚徒困境。父母都想要松一些,不那么卷;但你这么做的代价就是被其他父母超过,最终你也只能这么卷下去,这么鸡娃下去。

长期来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对整个行业不好;但为什么停不下来?

因为我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旦停下来,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否会停,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去卷一下,去赌一把。

太精明,有时候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后果在今天已经显现出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娃,因为养育成本太高,教育太卷,年轻人自己工作已经那么卷,还要陪着孩子去卷学习,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年轻人也不愿这么做。

最终这导致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只有900万,今年这个数字还会不会更低,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零和博弈的结果就是,对后来者极其不公平,因为它提高了后来者参与的门槛。

在贸易上,这样的案例也随处可见。以光伏产业为例,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卷成了全球第一,但我们的光伏产业有没有赚钱呢?

答案是没有,尽管全球都在使用我们的光伏,但其价格低廉到欧洲人拿它当护栏。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光伏太强,导致全球其他国家的光伏企业,也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入局门槛已经太高,而我们自己也亏损严重。

教育也是这样;今天的鸡娃父母们动不动就在教育上一年花费好几万,甚至十几万;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尤其是今天压力山大的年轻人来说,生一个娃干嘛呢?

给这些鸡娃父母们陪跑吗?

就像一个网游,有人氪金,有人微氪,还有不充钱的零氪玩家;如果氪金和零氪之间的差距太大,就会丧失游戏体验感。

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玩游戏,这样发展下去,最终氪金大佬的游戏体验感,也会下滑,因为零氪玩家都不玩了,氪金大佬之间互相竞争,也丧失了乐趣和成就感。

今天的教育,也有陷入类似趋势的迹象。

鸡娃一时爽,但最终提高的可能是后来者成为父母的门槛。

今天我们要教育多元化发展,要慢慢剔除应试教育的影响,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教育行业鸡娃的恶性竞争。

否则,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场零和博弈。

end.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消防员抱婴儿一分钟过绝壁:孩子...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7月28日上午,当消防员蒋寒阳用床单将4个月大的婴儿裹在胸前时,孩子稚嫩的脸庞近...
贵州启动“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 (来源:国务院)7月28日,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本月至9月,我省将持续开展以“搭建对接...
5个北京大哥:我们估计救了一百... 近日北京遭遇连续强降雨7月28日清晨洪水灌进了密云水库旁的太师屯镇葡萄园村家住附近的铲车司机王天宇2...
《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竞赛... 格隆汇7月30日|湖南省体育局7月29日印发《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竞赛规程》的通知,赛事将于20...
北京密云 争分夺秒抢通救灾“生...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天空虽已放晴,北京密云的乡村、路边、河道内,仍然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