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不投降的结果,就是死。中国也许不会死,但清朝死定了。
所以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肯定得投降。
为什么清朝不投降就死定了呢?清朝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难道日本有能力鲸吞整个清朝?
当然是不可能的,别说甲午战争时候的日本,就是抗战时候的日本,也根本吞不下中国。别说吞下整个中国,半个中国就把日本人噎死了。
但是清朝如果反抗到底,一定会灭亡,灭亡的力量不来自于日本,而来自于国内。
要知道,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抵御外辱吗?
错,是镇压国内。
割多少地赔多少钱都不重要,反正又不是割皇帝的肉。清朝统治者的底线是——能保证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
在外部战争中死扛到底的后果,这是有先例的。
先例就是所谓最有骨气的明朝。
从朱元璋立国开始,明朝就确定了基本国策——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谈判。
对于外部敌对势力,北方的游牧民族,明朝就一个字:打!
但是这个政策虽然听起来很硬气,实际上并不明智。事实上,明朝也的确是亡于这个政策。
明朝走到了崇祯年间,国内的经济和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正赶在这个时候,陕西又闹起了李自成等农民军。内地的官军不能用,崇祯帝就派关外打后金的关宁军回国剿匪。
可是每当关宁军打农民军初见成效的时候,八旗兵就进关了。
于是,剿灭农民军的这伙人,就再去调过去打后金军。两个战场来回跑,疲于奔命。
剿匪的人走了,李自成等人死而复生。在崇祯近二十年的统治时间里,李自成每次绝处逢生,都要感谢八旗兵进关。
而明朝政府,则在一穷二白的财政困境下,还要维持两个战场。辽东面对后金的战场不能怠慢,大量的金钱投向了对后金军的战争,而国内剿匪的官军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一来二去,国内的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
到了崇祯十三年,辽东形势紧张。崇祯帝孤注一掷,命令督师洪承畴带领明朝全部的从各处抽调的十三万精兵,出击锦州,与清朝决战。
这一仗打了两年,每个月要消耗超过五十万两银子的军饷,这个钱是崇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到了崇祯十五年,关外明军终于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清朝。
完了。
两年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击败陕西的孙传庭以后,明朝政府再也拿不出任何一支军队来抵抗李自成了。大同、宣府和北京的精锐全都死在了辽东,国库被松锦之战花的一干二净。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亡了明朝。
这就是清朝的前车之鉴。
甲午战争结束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接近于全军覆没了,海军全部被灭,陆军元气大伤,日本人从朝鲜一路打到了辽东。
如果清朝继续跟日本血拼的话,也是可以接着打下去的。但是国内呢?
清朝国内,在甲午战争之前,有太平天国、捻军和陕甘回乱,在甲午战争之后,有义和团和辛亥革命。
不要忘了,义和团刚刚闹起来的时候,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后来是因为官军势力大,才改为“扶清灭洋”的。
如果清朝的精锐拼光了,将来拿什么镇压国内的力量呢?
五年以后,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清朝的地方大员跟洋人签订了互不侵犯的“东南互保”协议。清朝政府明知道地方大员不老实,也只能干瞪眼。十几年后的辛亥革命,这些半独立的地方大员们很快脱离了清朝。
为什么清朝政府只能干瞪眼?因为清政府所能依赖的武卫军已经被八国联军消灭了。八国联军走以后,清政府既弹压不了封疆大吏,也镇压不住革命党。
唐朝也是在黄巢大起义中,禁军被黄巢消灭,中央政府的威信才荡然无存的。
如果清朝跟日本死磕,日本会很顺利的攻占北京。而清政府在离开北京之后,中国是否还是他们说了算,就很难说了。这才是清朝近代史中不断地签订各种屈辱条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