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受害者鼓起勇气发声,为何质疑常常比信任来得更快?
社会文化等偏见如何为施暴者筑起保护墙?
怎样的社会支持才能真正修复创伤,而非造成二次伤害?
性暴力研究领域权威、法律专家德博拉·陶克海默独创“可信度复合体”理论,揭示潜藏在法律条文和社会认知中的无形力量,它系统性地消解受害者的声音,令旁人难以悉心倾听她们的讲述,并给予公平回应。
新近出版的 《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一书基于作者亲历的典型案例、专业访谈,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了权力运作与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文化观念与法律制度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我们的信任机制如何被系统性扭曲,而这种扭曲又给指控者带来了怎样的持久性伤害。最终,本书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响应机制,让性侵指控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处理。
好书推荐
1. 聚焦“受害者有罪论”热点争议,破除性侵事件中的常见迷思
完美受害者迷思、陌生人性侵范式、歧视下的污名化、“他说与她说”的争议……当受害者鼓起勇气发声,为何质疑常常比信任来得更快?社会文化等偏见如何为施暴者筑起保护墙?本书是国内系统探讨性侵事件中常见的舆论焦点“受害者有罪论”的著作,解答大众在面对媒体或身边不端性行为事件时的普遍疑惑:怎样判断谁说的是真话?为什么许多人不相信受害者?怎样才能更公正地处理这类事件?
2. 剖析知名案例,以“可信度复合体”透视人性规律,揭露系统漏洞
作者身为前检察官、法律专家和性暴力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列举了有关哈维·韦恩斯坦、杰弗里·爱泼斯坦、罗伯特·凯利、唐纳德·特朗普等诸多知名人士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案例,也分析了大量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典型案例,全面剖析质疑受害者的普遍现象,揭示权力在可信度判断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提出“可信度复合体”这一理论框架,借此纠偏广受权力影响的可信度判断。
3. 每个人都有能力减少“可信度受损”带来的伤害
怎样的社会支持才能真正修复创伤,而非造成二次伤害?法律和社会文化双重视角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受害者有罪论”如此根深蒂固,也为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改变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作者呼吁,“我们都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都是问题的一部分”。
4.特邀艺术家周雯静设计封面
当代艺术家周雯静长期关注身份、性别、身体、权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其代表作《节育环》《红色系列N°1》等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在此次合作中,她将其艺术作品《她/ELLE》巧妙融合本书主题,为读者带来不同维度的诠释与感悟空间。
本书目录
作者说明
导言
第一章 以权力为轴线
可信度复合体的运作方式
第二章 完美受害者与魔鬼施暴者
迷思如何影响我们的可信度判断
第三章 谁的真相
受害者如何被质疑
第四章 责任转嫁
受害者如何被挑剔
第五章 关照落差
受害者如何被无视
第六章 “更糟糕了”
为何可信度复合体会伤害受害者
第七章 超越信念
幸存者至关重要
结论
致谢
注释
索引